清人谱法中求实际与慕虚荣的矛盾观念.doc

清人谱法中求实际与慕虚荣的矛盾观念.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人谱法中求实际与慕虚荣的矛盾观念 - PAGE 16 - 清人谱法中求实际与慕虚荣的矛盾观念 —、前言 清代人纂修家谱活动中,少数人针对传统家谱中某些不尊重实际的观念和书写方法,强调修谱的“信今传后”原则,反对“恶饰”,主张对古谱通权达变,对“削谱”、女性上谱、族源考辨、传记等方面提出改进的主张和书法,从而提高族谱质量,这种崇尚实际的谱法观念值得重视和继承。 家谱的写作由于受到慕虚荣观念及资料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它的学术价值,主要是在族源、远年先人世系、某些传记可能有不实的记载,但是家谱仍然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优生学等学科的资料宝库。 笔者近日研讨清代和当代家族史,希望从意识层面了解家族制度和家族活动,如近作《清人“礼以义起”的宗法变革论》 《清人“礼以义起”的宗法变革论》,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清人“养为先务”的睦族观和家族通财观》 《清人“养为先务”的睦族观和家族通财观》,提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2001年8月中旬主办的《清代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清人“礼以义起”的宗法变革论》,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清人“养为先务”的睦族观和家族通财观》,提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2001年8月中旬主办的《清代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各界的家族观》,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古代宗族乱以名闲为祖先的通病——以明人新安萧江宗谱为例》,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编:《第五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印,1991年。 清人修谱中对家族史和家族活动中的某种史实反映不反映到家谱里来,有不同的认识和讨论,在实践上也有一些相异的做法,表现出尊重或遮饰史实的两种不同观念,本文将对这种现象作出清理,然后了解各种观念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而关注家谱的学术价值。 修谱中讲求务实与羡慕虚荣的不同观念和相应做法,表现在下述诸方面: 二、姓源、初祖、始祖、远年世系和联宗合谱 清代以前,人们编写家谱,叙述家族历史,往往讲述家族姓氏的由来,所以谱书多有得姓源流的内容,而且一追溯就追到黄帝、帝王、名臣、圣人、贤人那里,就以后世尊为楷模的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制作的家谱讲,都有姓源的内容,分别推到越王勾践和祝融氏。清人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多数人认为写姓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有人提出异议。《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家族修谱,不讲姓源,纪昀说,汉将军纪成与晋司徒纪瞻不是一系,纪少瑜是吴姓,与中原纪氏无涉,因此纪姓之人虽都姓纪,但不是出于一个祖宗,是所谓“流合源殊”,因此修谱“不述姓源,慎也”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8《景城纪氏家谱序例》,嘉庆十七年版,页35上。。道光间江苏海门王氏修谱,处家馆的施桢为作序文,发表了王氏姓源非一的见解。他说,一般人认为王氏有三个地望,为太原、琅琊,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另一为京兆,出信陵君,是以这三望之王均被说成是姬姓后裔,然而几乎同时还有吴国王犯、晋国王良、秦国王稽、齐国王驩,难道都出于姬氏?表示相当程度的怀疑。他又含蓄地批评儒家大贤韩愈,说韩愈写王仲舒神道碑,将所有王氏视作三者后裔,这是应当斟酌的。据此,他不主张写作姓源,及为此制作图谱:“总之,世系在千百载以前,代远难稽,作谱者但略着其梗概,以示数典不忘祖足矣,不当扭合为图,丛生纰缪” 光绪己亥海门《王氏宗谱》卷1施桢《序》。。他主要批评姓源不实,以帝王为荣而误认祖先。创修于光绪四年(1878)、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的甘肃《武威段氏族谱》,就段氏姓源问题,在《凡例》上说,有的人说段氏是共叔段之后,有的说是老子李聃遗胤,还有说是战国时魏人段干木的后裔,“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何况“古今姓氏之学,不足征信也久矣”,所以不必考姓源,“以免附会”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8《景城纪氏家谱序例》,嘉庆十七年版,页35上。 光绪己亥海门《王氏宗谱》卷1施桢《序》。 甘肃《武威段氏族谱》卷首《凡例》,民国三年版。 反对在家谱中考证姓源的,在修谱人中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视为大事,以为非写不可。雍乾时期官员曹一士讲修谱有二“道”,一是“慎而谱之”,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写,以免附会疑误;二是“考姓氏,溯时代,由我之从生以及乎初生,毋敢有率略放佚焉,此追而谱之也” 曹一士:《四焉斋文集》卷3《溧阳任氏族谱序》,宣统二年刻本。。主张考论姓氏源流、始生之祖(初祖),只是在做法上采取谨慎态度,阙疑存信。乾隆十一年(1746)江苏盐城李氏修谱,李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