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二第3章地球现状2015.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地球的现状;3.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基本性质;实际上,地球表面形态非常复杂。与地球表面形态最接近的是地球体,其表面与重力方向处处垂直。 在大洋水域,地球体表面与完全静止状态的大洋表面一致。如果把这一表面向大陆方向延伸,最终形成一个封闭球体,即构成了地球体。 地球体是与大洋水面相一致的重力位表面(重力等位面,大地水准面)。;地球体形态;地球形态基本参数;; 3.1.2 密度和压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重力资料计算,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g/cm3。地壳的平均密度为2.8g/cm3,这个比地球平均密度小,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内部密度应有明显增加。 根据重力与地震资料可以算出地球内部压力随深度的变化:;深度(km);3.1.3 大地热流与地热梯度;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通过钻井和矿井资料获知,地球内部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单位深度内温度的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世界不同地区,地热梯度有很大差异:大陆中地热梯度最大的在美国俄勒冈州,地热梯度为150?C/km,最小的则在南非,地热梯度仅为6?C/km,大多数地区地热梯度值在20-50?C/km范围内变化。 上述地热梯度变化值可能只适应于上地壳。如果按30?C/km的地热梯度估算,地表以下100km的深度位置上的温度应该大约为3000?C;但从这一深度上升的岩浆,温度大约只在1100-1200?C。超过这一温度,在该深度下的岩石将熔融成岩浆,使地震横波无法通过,这与观测结果显然是不相符的。;地球内部较深处的温度主要是根据一些间接资料估计的。在地幔、地核深处,用来计算温度热流值、岩石热导率、地热梯度等参数都是很难得到,甚至连岩石的准确成分都不很清楚。 推测:地球内部地热梯度大大减小,但温度还是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地幔温度在1000-3700?C之间,外核温度在3700-4300?C之间,内核温度约为5000?C。;3.1.4 地球的磁场;地球磁场:磁层顶以下固体地球内部和外部所有场源产生的磁场总和. 磁层顶以外的磁场称为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场源为太阳(太阳风等离子体: plasma-solar wind) 地球磁场的场源: 磁化介质和电流体系(地表内源场,2000km 磁化介质) 磁场测量特点:总量测量,不能分源测量!;; 内源场 外源场;地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周围环绕着磁力线,构成了地球的一个保护圈。地磁场的主磁场是一个偶极场,现代地磁南/北极位于地理南/北极附近,但并不重合。 磁偏角:由于地磁轴与地理轴不重合,以及地壳内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组成和分布、及其磁化方向的不一致,导致了磁偏角的产生。磁偏角是以当地罗盘磁针方向(即当地磁力线方向)与地理经度线的夹角定义的(或观测点地磁场水平分量与地理北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观测点磁力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倾角(或观测点地磁场总强度矢量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由地磁赤道至两极地区逐渐增大。 地球磁场起源: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液态外核产生了复杂的对流,产生了电流体系,从而导致了主磁场的产生和长期变化。;地磁南/北极(Geomagnetic N/S pole) 南/北磁极(N/S magnetic/dip pole) 地磁赤道(Geomagnetic Equator) 磁赤道(Magnetic/Dip Equator);地球磁场的存在大大减少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高纬度地区,电子沿磁力线的运动可以到达地离层高度,电子与电离的中性大气粒子碰撞可以产生极光(aurora)。;地球磁场会对地壳内居里等温面之上的岩石产生影响,使岩石获得剩余磁性;且剩余磁化方向与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岩石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磁场的记录。 对岩石剩余磁化及岩石形成历史的研究发现,地球磁场(主磁场强度和方向)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发生过地磁南极变成了地磁北极、地磁北极变成了地磁南极,也就是发生了地磁场极性倒转。;极光:带电粒子沿磁力线运动,与中性粒子碰撞的结果;地磁极;3.1.5 地震波传播和地球波速结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地球的波速结构;3.1.6 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极地高压区;水圈;地球水圈水的分布;水的循环系统;生物圈;生长在海底的发光生物;地 壳;地 壳 均 衡 原 理 示 意 图;地 幔;地 核;岩石圈和软流圈;3.2 地球的受力状态;由于地球是旋转椭球体,地球表面质点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并不都是指向地心;只有两极和赤道才指向地心,其它质点则需要通过椭球积分来计算。 由于矢量的椭球积分比较复杂,且地球的扁率很小;通常情况下,可以近似认为地球引力指向地心。;地球自转产生的力有两种最基本形式:旋转离心力和科氏力。 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每一个质点都绕着自转轴作圆周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