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井 斜 ? 处理 ? 未超标准—降斜 吊打(钻具组合、使用大质量的钻铤、钻压),钟摆组合,柔性钻杆组合,定向井方法 ? 超标准—填井重钻 ? 填井 测井,侧钻井段选择(不超标、变化率大、可钻性好),打水泥塞(使用光钻杆、保证足够长度、高密度、封住已钻油层、长凝固时间、扫水泥面、考虑井斜因素、制定安全措施) ? 侧钻 按不同地层选择钻具结构及钻头(软地层—牙轮吊打或尖刮刀加压弯钻杆;硬地层—特制侧切削力强的钻头或用定向井造斜工具),控时加压,观察出新眼迹象、计算“夹壁墙”厚度 八、井 斜 结 束 语 钻井工作者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施工中采取主动措施、尽可能地将事故和复杂问题消除在发生之前。处理事故及复杂情况要善于对各种信息作出客观的分析判断,利用源自实践的经验积累作出正确的决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钻井事故及井下复杂情况将大大减少,其处理技术、工艺也会有飞速的发展。不断地学习、创新是我们永恒的任务。 * ? 董1井压井施工 ? 实际钻进密度与设计预测的压力系数相差达0.77,突然钻遇高压准备明显不足,现场只储备密度1.52g/cm3泥浆70m3,对本井压井需求只是杯水车薪,若遇压井过程中发生上部地层漏失,不只泥浆配制、加重工作量极大,压井的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 由于钻进泥浆密度过低,关井井口套压最高达42MPa,对技术套管抗内压强度(最高64.97MPa)、防喷器及管汇承压能力(70MPa)都是很严峻的考验。 ? 关井后井口压力迅速上升,立管压力超过20MPa钻井泵已无法 启动,水龙头、水龙带的承受能力也都制约着正常压井工作的 实施。 ? 由于方钻杆下旋塞缺少日常检查、维护,在突然遭遇井涌的紧急情况下关闭失灵,从而为后来的压井造成种种不便。抢关上旋塞、卸水龙带、接压井管线、试压整改、开启上旋塞等作业都被迫在高空进行。 ? 中石化西指组建时间短,目前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生产体系尚不完善。本井9月5日发生井涌,直至9月8日才实施压井,其中施工队伍、高压泵车、高压软管、接头加工、特殊配件等都要临时组织联系、难以“召之即来”,试想若钻遇高压气层、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处理使井下压力得到平衡,其后果真可难以想象。 ?警示 压力预测、施工设计、井控意识、物资准备、生产组织体系的完善? ? 难点分析 ? 方案 原则、组织、准备、计算、施工程序风险予案、HSE措施 ? 施工 ? 9月8日 10:53?11:01放喷、点火,火焰高约4m、喷射长度约 10m,喷出物为油气,放喷结束时套压由41.4MPa降至27MPa ? 11:05从压井管线打压30MPa、顺利打开上旋塞 ? 11:10?13:09节流控制套压在35?30MPa,注入密度1.98g/cm3重泥浆40m3(11:25喷出物见泥浆,改控制立压20?23MPa),停泵压裂车压力表接近为零、放回水不倒返(套压24MPa),钻台卸方钻杆抢接2只下旋塞,拆压井管线、接水龙带(气井必须连续施工) ? 开泵转正常压井,泥浆密度加至1.96g/cm3井下压力平衡 六、井 漏 ? 原因 ? 地质因素 ? 渗透性地层 粗砂岩、砾岩、含砾砂岩,渗透率?14?10-3?m2 ? 天然裂缝、溶洞 ? 人为因素 ? 注水开发造成多压力层系 ? 注水开发造成地层破裂压力的变化 ? 施工措施不当 加重不均,起下压力激动,粘切高、岩屑浓 度大、泥包、砂桥、坍塌条件下 开泵过猛 井 漏 ? 漏失层的判断 ? 密度未增加产生漏失 ? 钻井液性能无变化,钻进时井漏,漏失层为钻头刚 钻达位置 ? 有放空现象,发生井漏,漏失层即为放空段 ? 进入砂桥、坍塌井段开泵蹩漏,漏层在坍塌井段 ? 钻具下入时井口没有钻井液返出,则钻头已达漏层 ? 根据邻井资料推算 ? 曾发生过的漏失层以后为敏感区 六、井 漏 井 漏 ? 漏失层的判断 ? 密度增加产生漏失 ? 分析已钻井段构造、 岩性 ? 测定 螺旋流量计,测 漏仪,井温、放射性、 RFT、钻井液电阻率、声 波(碳酸盐地层)测井, 封隔器测试? 螺旋流量计 ? 1 2 3 4 1-循环温度;2-地层温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