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 一 章 绪 论
书 院是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 出现 以前 ,对 中国古代社会影 响最大 的一种教育机构 。自
唐开元六年(公元 年)书院机构出现,到光绪二十七年( 年 )清政府颁布改书院为学堂
的诏令为止 ,共存在 了一千一百多年 。在书院出现的初期 ,书院主要属于一种专 门的藏书、校
书机构 ,少数具有家塾的职能。南宋 以后 ,由于一批有影响的理学家 的大力推动 ,逐渐成为一
种私办 自主 的研修学 问和奖掖后学 的教育研究机构 ,大多数书院开始承担起 国家和社会 的教
育责任 。最初 ,它是 以各级各类官学的补充形式而存在 ,到了后期 ,特别是经过清朝政府的官
学化运动 以后 ,书院更成为 国家和社会教育的主体 ,而各级官学则徒具虚名 ,沦为考试 的附属
机构而 已。所 以,在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书院在 中国教育发展史上 占据 了相当重要 的位置 ,为
中国传统文化 的延续和发展做 出了非常重要 的贡献 。但到 了清朝末期 ,由于书 院 自身逐渐成
为科举制度 的附庸 ,在学术发明和文化传承上 的作用 日益消减 ,特别是鸦片战争 以后 ,中国社
会面临着 巨大的生存危机 ,书院对此并没有做 出适当的反应 ,甚至成为中国社会应变时局、奋
发图强的障碍 ,书院的发展历史基本上走到了尽头 。 年 ,清朝政府终于正式颁布 了废除
书 院、改设学堂 的诏令 ,书 院命运宣告终结 ,从此“书 院”成 了一个历史 的名词 。
书院改制诏令颁布 以前,在书院教育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分化 ,大体上可 以分为三大类 。
传统 的旧式书 院 。这类书院是宋朝 以来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 的主体 ,虽然每一
所书院在各 自的培养 目标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有 的主要是应付科举考试 ,有的则完全或至少部
分地不 以科举 中的为鹄的,而致力于科举 以外的其他 中国传统文化 的研究与传授 ,但直到清末
书院改制前 ,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在清末 中国社会经历 了二千多年未有之大变局 ,西方
近代的教育思想、理论、制度 、内容、方法等随着坚船利炮不断地涌入 中国之后 ,这些书院仍 比
较完整地保持传统的教育特色 ,沉湎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研究与传授 ,或科举诗文的咿呀之中。
这类书 院是清末 中国教育机构 的主体 ,也是清朝末年 阻碍 中国教育 向近代化方 向发展最主要
的内部 阻力 。
)新式书院。这类书院兴起于 世纪七八十年代 ,它们是鸦片战争 以后西方近代教育
思想和理论 、制度 、内容传入 中国后 ,与 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相结合 的产物 。这类书院创办的
目的不是为 了应付科举 ,而 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为 目标 ,是 世纪后期 中国知
识分子经世致用思想意识 的又一次具体表现 。新书院创办 以后 ,在培养 目标、教学 内容和方法
方面 ,都有取法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痕迹 ;但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 ,又基本上保持 了传统
书院的特色 。因此,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介于传统书院与新式学堂 (或学校)之间的一种过渡
机构 ,是中西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最初结合 。这类新式书院从总体上看数量不多,但对当时及 以
第 2 页
后的教育改革影响却较大 ,在某种程度上说 ,它们是中国传统教育接受西方近现代教育的初步
尝试 。比较典型的有上海的格致书院,湖北的两湖书院、自强学堂 ,广东的万木草堂 ,湖南的时
务学堂 ,以及浙江的求是书院等。
)教会书院 。这类书 院主要是 由 世纪中期 以后进入 中国的西方传教 团体和个人创
办的,所 以这类书院 自创办之 日起 ,就很少具有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色 ,更确切地说,其实这
就是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制度 、模式在 中国的最早 “移植”,是西方教会势力企 图深入 中国传统
社会 的最初尝试 。它们之所 以取名为 “书院”,只不过是为 了从名称上获得 中国社会各阶层 的
认 同,以取得一方立足之地 。教会书院就其 自身的发展来看 ,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