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7-8日梅雨锋强降水过程云雨结构的分析与模拟.pdfVIP

2007年7月7-8日梅雨锋强降水过程云雨结构的分析与模拟.pdf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引 言 1.1问题的提出 淮河流域梅雨期大范围、持续性的强降水,往往给该地区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大尺度 环流条件影响着梅雨期雨带的位置和强度,梅雨锋云系中强度各异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使 得梅雨锋上出现不同强度的降水。梅雨锋雨带一般位于地面锋线和低空切变线之间,低空急 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副高的北部边缘水汽通量大值区【1。3】。对典型梅雨锋面结 构的诊断分析表明,梅雨锋的水平温度梯度小,而湿度和假相当位温的水平梯度较大,梅雨 锋区存在较大的气旋f生切变,是风和水汽的辐合带。低空切变线和低涡的发展演变、地形的 抬升、高低空急流的有效配置等都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降 水造成的凝结潜热的释放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 梅雨锋上降水的时空不均匀性变化与梅雨锋云系不断发展的中尺度暴雨云团紧密联系[7-101。 有利的环流形式及相应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促使梅雨锋云系的生成,外围不同梅雨锋云系之 间的相互作用也使得梅雨锋云系强烈发展。典型的梅雨锋云系维持的时间较长,基本上在江淮流 域稳定少动,其间不断发生增强和减弱等变化,由多尺度云团组成。带状分布的梅雨锋云系中嵌 有不同尺度及强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孤立的对流单体,这些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的不断发展演 变,使得梅雨锋云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水。 区域中尺度模式在局地天气系统和降水的短时业务预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 而,尽管对预报过程中涉及到的很多参数进行了有效的改进,但是在促进定量降水预报 (QPF)方面相对来说仍显不足。另外,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模式在模拟云和降水方 面存在的问题更加明显。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业务数值模式对QPF的预报效果,如缺乏足够 的初始场,资料同化技术的不足,模式精度不够,模式计算误差,边界层过程,对流云降 水微物理参数化问题等。仅提高模式分辨率的做法不足以改善QPF,云和降水过程的参数 重要位置,采用更多的观测资料来验证模式再现云和降水过程的能力,目的是为了改进中 尺度数值模式下的QPF。 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的目的就是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来再现典型梅雨锋强降水中的 云雨结构,判定模式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应用不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时模拟结果之间存在 的差异,以验证中尺度数值模式在此过程中的模拟能力,并找出造成不同微物理参数化方 案不同模拟结果的原因,从而增进对各参数化方案的认识和理解,从中选取最优方案。 1.2目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降水可分为对流性降水和层状降水,这两类降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动力环流、潜热加 热及云物理过程f11】,不少研究者已对这两种降水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f12郴】。对流性降水过 m m S。),降水率 程中上升运动强(1w|~1—10sd),超过了冰晶和雪的降落速度(Vi∞~1-3 mm 较大(5 h.1)。而层状降水过程中上升速度比冰晶和雪的上升速度小(1wIVicc), mm 降水率较小(5h。1)。对流性降水中冰粒子的成长主要通过与过冷水滴的碰撞,而在 层状降水中主要通过水汽凝华及冰粒子积聚过程。对流降水中强上升运动水平尺度窄(~1 km),且可将大粒子带入高空,因而在垂直方向形成狭窄高耸的强雷达回波柱。层状降水 雷达回波水平尺度大(可达100km),由于雪花等冰粒子的溶解,在O℃层高度附近形成明 显的回波亮带。就潜热垂直分布而言,对流降水表现为整层加热,层状降水上部为加热、 下部为冷却,而整个降水系统中潜热加热的垂直分布则取决于对流性和层状降水区域的比 例。雷达资料显示,对流和层状降水所对应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显著差异。层云降水水平结 构比较一致,垂直剖面成层状分布,有最大雷达反射率的亮带存在。对流云会出现反射率 很高的对流核,其有组织的或孤立的存在于层云中。垂直方向表现为狭窄的,高的云塔, 有很强的雷达反射率。 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很少通过实际观测资料来验证模式模拟的水凝物特征;Ffitsch等【20】在美 国天气研究计划筹划指导委员会《关于研究和发展QPF)的报告中又再次强调,改善QPF 的关键是更好地了解降水过程中微物理结构和过程。研究发现,云可分辨模式(CRM)和中 尺度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式

文档评论(0)

hp20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