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发生与传导的机制 (1).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痛觉发生与传导的机制 摘要:本文从痛觉的发生以及传导过程中相关物质的释放与参与阐释了我们机体收到损伤后我们感觉到疼痛的机制。这其中涉及到一系列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还涉及脊髓,下丘脑和大脑高级神经中枢等一系列高级神经中枢的传导。最后本文还简述了痛觉产生后的一种效应痛觉过敏的含义和机制。 关键词:痛觉,电信号,化学信号,脊髓,丘脑,痛觉过敏 一、概述 痛觉是发生在躯体某一部分的厌恶和不愿忍受的感觉,属于知觉范畴,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尤其是大脑皮层,是人独有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受到伤害性刺激的局部出现血管扩张,组织水肿。根据疼痛发生时程可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 二、痛觉的产生传导过程 首先由于外界机体内部的损伤导致损伤组织释放的致痛化学物质,根据其来源有①直接从损伤细胞中溢出的,如K+、H+、histamine、ACh、5-HT和ATP等;在局部由损伤细胞的酶促合成的物质,或通过血浆蛋白及白细胞游走带入到损伤区的物质。缓激肽(BK)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如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由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的致痛物质,如substance P;神经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EGF, IL-1, IL-8, TNFa。这些物质损伤性刺激引起伤害性感受器兴奋。致痛物质通过损伤组织释放K+和合成缓激肽直接兴奋伤害性感受器的末梢或者通过引起血管舒张和组织水肿,增加致痛物质的积累和促使其他致痛物质的合成释放,产生协同作用,间接作用于激活伤害性感受器。从而引起初级传入末梢去极化使感受器兴奋,换能机制,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其中伤害性感受器是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枢,感受和传递伤害性冲动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外周部分。它可分为只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的高阈值机械感受器HTM:和对一种以上的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的多觉痛型感受器PMN。然后感觉神经元化学信号通过配体-门控通道(传递神经的兴奋和抑制),G蛋白偶联的受体(主要参与信号调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和细胞内甾体型受体(影响基因复制)进行传递。所依赖的痛觉传入神经纤维有(1)细的有髓鞘Ad传入纤维:传导“机械性感受器”的兴奋,产生刺痛(2)无髓鞘传入纤维 (C纤维):传导的多觉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灼痛。 这些纤维有赖于脊髓背角,脊髓背角是躯干、四肢痛觉信号处理的初级整合中枢 :Ad和C伤害性感受器的传入纤维由背根经李骚氏束进入背角;皮肤的Ad传入纤维终止在I、V、X层;传导伤害性感受的C传入纤维终止在IIo层;对非伤害性刺激反应的低阈值机械感受器的C纤维终止在第IIi层;传递非伤害性信息的Ab传入纤维终止在III-V层;内脏传入纤维主要投射到I、IIo、V和X层;肌肉传入主要在I和V层的外侧部 。我们前面讲的传入神经(Ad和C纤维)会释放痛信号传递物质(P物质,谷氨酸)进行信号传递。其中P物质只要满足:(1)突触前神经元含P物质①小的背根神经节细胞是伤害性感受器,其中20%含有P物质②P物质存在于C纤维中,P物质及谷氨酸共存于终止在II层的同一初级传入末梢中;P物质储存在大的致密囊泡中;伤害性刺激可引起SP在脊髓的释放 ;(4)P物质及其受体拮抗剂可影响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递。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就能介导伤害性初级传入向背角传递 P物质作为伤害性信息传递信使。而另一种物质,兴奋性氨基酸只要满足:(1) 突触前神经元含谷氨酸①小的背根神经节细胞中70%含有谷氨酸。②谷氨酸在Ab、Ad和C纤维末梢中均存在,谷氨酸和P物质共存于终止在II层的同一初级传入末梢中。它就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条件。兴奋性氨基酸中有一种重要的氨基酸,谷氨酸主要储存在小清亮囊泡中,伤害性刺激及致痛物质可引起谷氨酸的释放。谷氨酸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均可影响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并且谷氨酸的不同受体亚型(NMDA和非NMDA受体),在脊髓痛觉信息传递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痛觉传到脊髓后,引起脊髓背角传递痛觉信息,分为短时程反应的兴奋性氨基酸系统、由非NMDA受体介导P物质与兴奋性氨基酸共存的长时程反应系统和由P物质受体和NMDA受体共同介导递质系统反应。而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类型分类根据反应的性质分①非特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2类神经元(class 2)、会聚神经元、多型和多觉神经元②特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第5类(class 5)、高阈值、3类(class 3)和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其中非特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广泛而大量分布在背角IV~VI层,其中大多数在第V层,此外在I、X、VII和VIII层也有分布②反应型式:被多种刺激激活,反应型式依赖于刺激强度a.刺激外周传入神经形成典型的两串反应:早反应和迟反应,占背角神经元总数的50%~70%b.重复刺激C纤维引起的“wind-u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