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氧核糖核酸之结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去氧核糖核酸之結構 1953.04.02發表於<自然>期刊171期第737頁 作者:詹姆士.華生與法蘭西斯.克里克 譯者:王郁茜      我們希望推論出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se nucleic acid,簡稱DNA)的結構,這個構造擁有一些全新的特徵,對生物學來說具有相當的意義。   核酸的結構先前已由Pauling及Corey提出過,他們很慷慨的將之前所發表過的原稿提供給我們。他們的模型包含了三條糾纏的鏈,磷酸鹽朝此纖維狀鏈的軸心,而鹼基是朝向軸心外。我們認為此結構並不令人滿意,理由有二:(1)我們相信經由X_射線繞射出來的圖像,顯示此物質為鹽類,並不是酸類。若沒有酸性的氫原子的話,則將無法解釋是何種力量來維持此結構,特別是在軸心附近帶負電的磷酸根會彼此排斥。(2)有些凡得瓦爾力間的距離似乎太小了。   另一個三鏈的結構是由Fraser所提出(報刊所登)。他的模型中,磷酸鹽朝向軸心外,而鹼基是朝內,並以氫鍵連結在一起。此結構描述的並不清楚,而理由我們在此不加以評論。   我們對於去氧核糖核酸此鹽類,推論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構。此結構是由兩條單股螺旋鏈,纏繞著相同軸心盤旋而成(見附圖)。我們已經訂出了此假設性的化學結構,那就是,每條鏈是由3,5 –磷酸雙酯鍵,將β-D-去氧核糖枎喃糖殘基連結起來所構成。此兩條鏈(但不含他們的鹼基)就好像是軸線旁的一對垂線,且均為右旋,但此兩條鏈中原子的順序卻是反方向的。每條鏈均有點像Furberg所提出的第一號模型;也就是鹼基是朝向雙螺旋之內而磷酸鹽是朝向雙螺旋之外。核糖及其附近分子的結構與Furberg所提出之〝標準結構〞相當類似,糖類與其所連接的鹼基幾乎成垂直。而每條鏈上的每個殘基高度為3.4 A,以Z方向排列。我們已經假設在相同鏈上鄰近殘基間的角度為36°,因而此雙螺旋繞一圈所包含鹼基對數為10個,亦即一圈所佔的高度為34A。而磷酸鹽至此鏈軸心的距離為10A,且由於磷酸鹽是朝鏈的外面,因此陽離子容易接近它們。   此結構是一個開放的結構,且其水的含量相當的高;在低水含量的情況之下我們預測鹼基將變的傾斜翹起,而此結構也會變的更緊實。   此結構一個新的特徵是此兩條鏈是藉由嘌呤鹼基(purine)及嘧啶鹼基(pyri midine)結合在一起。鹼基所構成的平面與軸是垂直的,他們以成對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亦即某一鹼基與相對另一股上的鹼基結合,因此兩鹼基有相同縱座標,且此一鹼基對中有一為嘌呤,另一個必為嘧啶,而兩者間氫鍵形成的位置遵循下列原則:嘌呤的第一個位置接嘧啶的第一個位置;嘌呤的第六個位置接嘧啶的第六個位置。   若假設這些鹼基只會在最貌似互變異性的形式發生(亦即具有酮基,而非烯醇基的結構),則我們發現這些鹼基間配對的形式是特定的,這些配對為:腺嘌呤(adenine) 配胸腺嘧啶(thymine),而鳥嘌呤(guanine)配胞嘧啶(cytosine)。   換句話說,若一鹼基對其中之一為腺嘌呤,則位在另一條鏈上的另一個鹼基必為胸腺嘧啶;在鳥嘌呤及胞嘧啶間的情形亦為如此,而單股螺旋鏈上鹼基的序列似乎並沒有嚴格的限制。然而,如果鹼基間配對的形式只遵循上述特定原則,則若已知某一條單股螺旋鏈的鹼基序列,則另一條鏈上的序列自然可以被定義出來。   先前實驗已經證實(3,4),在去氧核糖核酸中,腺嘌呤與胸腺嘧啶的比例相似,而鳥嘌呤與胞嘧啶的比例亦相似。   而若要用核糖取代去氧核糖來做出此結構,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額外的氧原子會使凡得瓦爾力間的接觸過於靠近。之前所發表對於去氧核糖核酸X射線的資料(5,6),尚不足以嚴格考驗我們的結構,因此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我們所提出的結構與之前實驗的結果大致相符,但仍須視為尚未經證實,直到它被更多精確的結果所驗證為止,有些將會伴隨之後的討論交流而來。我們不知道我們所想出的結構在經驗證後,其結果及細節為何,因為還未經發表過的實驗資料及結構化學資料所爭論。   我們已經注意到,我們所提出的兩股間特定的配對關係,或許意味著遺傳物質可能的複製機制。   此結構的完整細節,包括建造時所假設之狀況,以及一群的原子間的接合情形,將會在別處發表。   我們要感謝Dr. Jerry Donohue經常給予我們批評與指教,特別是原子間的距離。我們受惠於在倫敦之國王大學的Dr. M. H. F. Wilkins及Dr. R. E. Franklin以及其同事,所提供之尚未發表而有關遺傳特性的一些實驗結果。我們其中之一(J. D. W.) 亦接受來自於小兒麻痺症國際基金會友情幫助。 參考文獻 1. Pauling, L., and Corey, R. B., Nature, 171, 346 (1953); Proc. U.S. Nat. Acad. Sci., 39, 84 (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