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协同创新规划
TIS(交通 · 产业 · 空间)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 主要内容 发展新视野: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会议 TIS协同:历史沿革与基础理论 TIS协同: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TIS协同:新型规划与实践探索
壹 新型城镇化与协同发展新视野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 “交通 · 产业 · 空间”协同发展新视野 1.1.1 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 1.1 城市工作会议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发展指导思想 城市是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是工业商业文明,不是农业文明的发展结果; 是自由、平等、开放的,不是权力、等级和封闭的。
计划经济:红色高棉把资本罪恶的城市予以“消灭”,3天内200万人“东方巴黎”的金边成了死寂的空城。当下某些“违背产业空间变迁和人口空间迁移经济规律”的乌托邦式城镇化追求下所产生的鬼城、空城、睡城等,无不透漏着计划经济的思维。
农业社会:熟人社会,是人情关系;城市则是陌生人社会,法治信用关系; 农业经济:散状、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城市则是开放式、高度分工与高效协作的密度式经济。
1.1.2 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 1.1 城市工作会议 城市是创业的乐园,创新的摇篮; 城市的发展是高度不确定的,这才是城市的本质。 看到不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的思维才是市场经济的思维。
1.1.3 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 1.1 城市工作会议 为不确定的市场创造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自由市场环境,鼓励冒险、鼓励创新,才能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
1.2.1 国家新型城镇化:城市群主体形态 1.2 新型城镇化 成功的国际城市群特征 中心城市功能过度聚集 城市群内产业结构呈现低水平同质化、效益低下等特征 以居住、商业用地高地价对冲工业用地低地价,加剧扩张 城市群发展协同机制落后:一亩三分地思维 城际交通网络滞后于城市群发展需求
我国城市群的主要问题 人口、资本、产业经济要素高度集聚 产业分工协同特征显著 空间发展阶段特征:“城市”-“都市区”-“城市群” 发展协同机制: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自下而上 发达的交通网络支撑: 对外交通——发达的国际航运体系(空/海港) 城市群交通——城际、市郊铁路为主体的轨道网络
城市群中外差距 美国6大城市群经济高度集聚 世界级城市群的交通特征 高效的一体化交通网络,特别是轨道交通支撑: 对外交通——发达的国际航运体系(空/海港)、高速铁路 城市群交通——城际、市郊铁路为主体 城市交通——地铁、轻轨、有轨电车为骨架
我们的情况 现有城际交通网络落后于城市群发展需求 特别是城际/市郊铁路/区域快线发展严重滞后
东京都市圈轨道
线路数(条)
里程(km)
客运量(万人/日)
地铁
13
291.3
1103
市郊铁路
国铁
23
887
2827
私铁
55
1126
合计
91
2304.3
3930
城市群构建与多层次轨道交通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示意图
就业和住所是人口城镇化的基础,其它的权利和保障不过是二者的附属物。 雄安新区:千万不能搞成工业集聚区,更不是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成为改革先行区。 雄安始终把人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 劳动力成本、生产率、能源成本以及汇率等因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 优势:劳动力、环境、用地三低 劣势:物流、市场交易、服务业三高
美国企业税、个税与遗产税分别降低和取消。 除了人工贵一点,其他什么都便宜。能源价格只是中国的一半。物流是中国的一半,金融成本只有3成。如果你要出口的企业,当然还是在美国建个企业更合适,还可以减免清关成本。 美国:抢人、抢钱、抢业。 中国: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跑”意识 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波士顿咨询《全球制造业版图重构2014》
1.3.1 城镇空间重构:交通基础设施挑战 1.3 协同发展 关键词 优化空间结构 促进紧凑发展 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集约紧凑开发模式: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
成功案例:新加坡 “轨道+快速路”廊道成型,“中心区+卫星城”城市空间 1960—2013年,建成区人口密度由0.83万人/km2,提高到1.52万人/km2 我们的情况 城市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