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定稿).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可能不曾认真思考过:究竟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什么是好学,学什么…先贤孔子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下面就来看看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评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喜欢学习也最善于学习的人之一。孔子虽说一等人是“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人。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从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看,孔子评论过许多名人,但从没说过哪一位是生而知之者,可见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这就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对那些不讲道义的人,仁人是充满厌恶之情的。 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其意思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总之是否坚持信,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义。 其一,“贤贤易色”。 “贤贤易色”就是尊重有才德的人而轻视女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 孔子几次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子罕》)我没见过喜欢道德犹如喜欢美色的人. 这话是孔子对卫灵公说的,是讽刺卫灵公的。因为当时卫灵公请孔子出游,卫灵公和他的妃子做第一辆车 ,卫灵公的一个大臣坐第二辆车,孔子则坐在第三辆车也就是最后一辆车。孔子感觉自己不受尊重,随便的一句牢骚便被其弟子记录下来,记录这段话的是子贡。 其二,“事父母,能竭其力”; 其三,“事君,能致其身”。 在我国古代,侍奉父母和君上是人生在世的两大义务。子夏也是把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上能够奉献身家性命,视为人生两大要求。庄子也认为如此。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庄子·人间世》 “天下有两大规律不可违反:第一是天命,第二是道义。儿女孝敬父母,这是命中注定的,不可以懈怠于心;国民服从国家管理,道义责任,没有哪个地方会没有领导人管理,这是到任何地方都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是规律性。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为国家办事的人,无论什么事都要尽力办安稳,这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忠诚 ……” 其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古人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关系,把它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称为五伦。子夏认为朋友之间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言而有信,也就是说话算话。 【评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子夏提出的这四点,说到底都是道德修为,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却把做到这四点的人看成是学习过的人。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跟现在所说的学大不相同。这也说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有人认为这话说得不好,“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你如何理解? 学贵实行,认真揣摩子夏的语气,这里指知行合一的意思。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红楼梦》里那副名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 “不迁怒” “不贰过” 朱熹说:“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不迁怒”常人十分难以做到,如在上级那里受了气,挨了批评,迁转给下级,在父母那里受了气,在自己子女身上发泄,在外窝了火,对内发泄,在内蒙屈,对外发泄。总之,怒于左者,移于右,怒于上者,泄于下,怒于强者,移于弱,怒于甲者,移于乙。“己所不欲,强施于人”,这类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怒而欲发,思颜子“不迁怒”,三字,真可谓一剂良药。 “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②自改其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自责。 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误能“自知、自改、自讼”。 反思 孔子认为父兄教弟子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父兄是怎样做的?有弟子而不教,不必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