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5
臺東縣家長雙語使用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馬蘭國小為例
張毓仁
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臺東縣馬蘭國小家長的雙語的態度與使用情形,希冀瞭解臺東縣國小學生家長對母語及國語的語言態度和使用情形,以作為有關政府當局推廣雙語教育與母語保存的參考。
研究者經統計分析問卷所得資料後,歸納調查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的家長和小孩交談時使用的母語和國語的情形有顯著的差別。二、整體來看,影響雙語態度並無絕對的因素,但有些可循的現象。三、客語在現今二十至五十歲的人口中,流失的情形相當嚴重。最後,根據以上述的結果,進一步提出培養正面的母語態度和母語保存的相關建議。
關鍵字: 雙語、語言態度、語言使用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自從國民政府大力推行「國語運動」以來,在學校使用母語是一項不被允許的行為。因此,各族群的對於其母語很少有積極、正面的語言態度。大部分的人認為母語是一種較低階的方言,而這種觀念也導致家長重視國語,輕視母語的態度。雖然1978年戒嚴後,政府已不再明令禁止母語在校園中使用,並逐漸正視母語的地位,但是回顧台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不禁令人欷噓。根據專家學者的調查,台灣本土語言的使用情形與其範圍都已大幅度的縮減,甚至有些語言已經走向滅亡的道路(李壬癸,1997;洪惟仁,1995;張顯榮,2004;曹逢甫,1997;黃宣範,1995;鄭良偉,1990;盧慧真,1997)。
Baker和Jones(1998)曾指出,舉凡個人或群體的思想或行為,態度都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學習語言、母語流失、語言復振運動和語言死亡等議題都和語言態度有著密切的關連性。
語言態度被視為是語言的變化情形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能夠顯示出語言使用的實際情形和語言當前的健康狀況,無論是語言受到重視或是瀕臨嚴重的威脅,吾人均可在語言態度的指標中發現蛛絲馬跡。尤其是在多語區,人們經常接觸並面對不同語言的使用,再加上各自語言背景的殊異情形,因此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語言會有不同的語言態度。人們對一種語言的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該語言的生存,積極正面的語言態度對於語言的保存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因為它能促使民眾重視該語言,並積極地學習和使用之;反之,如果對語言的態度趨向負面,則該語言就不會受到重視和使用,甚至人們會漠視其存在。長期下來,語言的衰退或流失是理所當然會發生的情形。此外,對於語言教育的成效抑或是語言政策的推行,語言態度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近來政府相關單位相當重視本土化的浪潮,並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鄉土語言教學,然而這樣的舉動是否逐漸促使國人正視本土語言的地位和使用、家長對國語和母語的態度及使用情形為何,均有待吾人加以詳實調查。
本研究將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家長的語言使用情形與態度進行問卷調查,雖然問卷調查僅從被觀察者的外在行為和自我報告來推論有其侷限性,然而實徵性的調查卻有助於有關當局瞭解臺東縣國小學生家長對母語及國語的語言態度和使用情形,並可作為日後相關政府單位推廣雙語教育與母語保存的參考。
二、研究目的
據上所述,本研究旨在調查臺東縣國小學生家長對母語及國語的語言態度和使用情形。茲將本研究目的臚列如下:
1.調查台東縣國小學生家長母語和國語的語言能力和使用情形。
2.探討不同變項對雙語態度的影響。
3.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有關當局施行雙語教育的參考。
貳、文獻探討
一、語言態度的理論
語言不僅是客觀、中立的表達意義之工具,而且其與社會認同或族群認同亦有密切相關。當語言與族群認同產生某一程度的關連時,吾人就可以從個體對這些語言和語言使用者的態度上發現這些微妙的關係,而這時個體對某一特定語言的態度也就導致其對社會的某種價值觀判斷。
Appel與 Muysken (1987)認為語言態度的基本假說是指在社會或族群團體內對彼此不同的社會地位所產生的某些態度,而這些態度影響了由語言差別而造成的特殊文化制度和模式,乃至於使用該語言的族群或個體 。
對族群或社會的態度
對族群或社會的態度
對該族群或社會所使用語言的態度
對該語言個別使用者的態度
圖一、語言態度形成的模式
(Appel Muysken,1987)
Lambert(1967)則認為態度包含三個主要的因素:認知性成分(cognition component)、情感性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為性成分(active component)。認知性成分牽涉到個人的思想結構;情感性成分是情感上的反應;行為性成分是包含了發動某種行為的可能性。因此,「態度」可以說是個人對週遭人、事、物的認知、感覺而表現出其行為傾向的持久性歷程。
此外,Fasold(1984)認為研究語言態度有兩個基本的方式,一個是採取行為主義的觀點,也就是根據觀察個體對某種語言回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