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 王少非.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1 2 课堂评价 1 前言 30 年前,我正在大学教育系的学校教育专业学习。在所学的众多课程中,《教育 评价》最让我头疼。实际上,在之后的 20 多年中,教育评价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蒙着神 秘的面纱,高深莫测,令我不敢靠近——对于我几位年轻的合作者而言,当年评价似乎 也是同样的面目。2005 年,我作为博士生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老师们 申报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研 究》做一些文献准备工作,开始重新接触教育评价。由于对印象中的评价心存恐惧,因 此开始参与研究时只敢在评价的“外围”,比如评价系统、问责等领域游走。可随着参 与的深入,我发现评价不是我原来印象中的评价,反而有它不神秘的一面。 是评价变了!当前的教育评价领域正在发生着范式转换,从“对学习的评价” (assessment of learning)转向“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也就是,因将评 价的核心功能定位从对学习的判断转向对学习的促进,从而引发评价目标、方法方式、 结果运用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当评价从“对学习”转向“为学习”时,教师在评价中 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了:在原有的教育评价范式中,要对学习作出判断,那些与学 生学习有直接利害相关的教师似乎是不可信任的,只能由“专业人士”来实施;而且, 评价建基于心理测量学—— 一个高度关注自己的“专业性”以至于有很强排他性的 领域——之上,教师们通常只能作为“门外汉”围观“专业人士”的工作。在这种范式 中,教师们无权评价或者只需要模仿专业人士的评价,或者会主动游离于这一专业。 可是,在新的促进学习的评价中,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了。因为只有当教师依据应有 的教学目标设计、实施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作为自己教学决策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作为 学习决策基础的反馈时,评价促进学习的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也正因为如此,教 师日常实践层面的评价,也即课堂评价(classroom assessment),成为新的评价范式中的 关注焦点。 从实践来看,教师们经常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课堂提问、安排课堂练习、 布置家庭作业、实施课堂小测验,以及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按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 蒂金斯的说法,教师们的专业实践中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评价及其相关活动 上。问题在于,尽管教师们花大量时间实施课堂评价,但课堂评价应有的促进学习的 功效却未能充分得到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绝大多数的教师并不拥有很高的课 堂评价素养。当然,这不能归罪于教师,因为我们的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都没有提供 相应的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的教师培养课程框架中,评价方面的课程长期缺失。即 使有相关课程,也是基于心理测量学的、旧的评价范式框架内的课程。教师培训中同 样没有相应的课程——教师们拥有的关于课堂评价的认识,其实大多来自于对外部实 施的大规模评价的模仿,而这种外部的大规模评价,从其遵循的范式上,恰恰与课堂评 价相冲突。 2 课堂评价 评价范式的转换让一些敏锐的、有深厚心理测量学背景的评价专家开始转向关注教师日常 实践层面的课堂评价,并在这一领域发展了众多新的知识基础。我们也尝试基于这些新的知识 基础发展课堂评价的知识,并与教师的日常课堂评价实践联系起来,以为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发 展提供一个素材框架。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教材的初衷。 核心观点是,评价目标一定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所用的评价方法一定要收集到关于学生学 习的准确信息,评价的结果一定要成为教师教学决策和学生学习决策的基础,学生也一定得参与 评价过程。基本的内容框架是: 第一章课堂评价概述,厘清课堂评价的边界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