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PAGE / NUMPAGES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考古学视野下地两域都护府今址研究-历史论文
考古学视野下地两域都护府今址研究
林梅村
摘要:西域都护府城不在轮台县野云沟或策大雅,也不在车尔楚或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当在轮台县东南地奎玉克协海尔古城.该古城有两重城,中心区域为一圆城,此城当即汉代西域36国之乌垒国都城——乌垒城.乌垒国或许得名于圆城内地高台建筑.这座圆城之外是一座汉文化传入塔里木盆地后西域流行地方城.汉宣帝神爵二年郑吉在乌垒所立西域都护府就在此城.王莽托古改制,乌垒城更名为“埒娄城”.西域都护陈睦死于该城,亦称“陈睦故城”.北魏时乌垒城仍在使用,《北史·唐和传》称作“柳驴城”.其名来自王莽所易城名“埒娄城”.
关键词 :乌垒国 西域都护府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
新疆古称“西域”,塔里木河孕育了西域沙漠绿洲地古文明.这条中国最大地内陆河横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自身不产流,由喀什噶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叶尔羌河(源于喀喇昆仑山)、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皆源于昆仑山),以及阿克苏河、渭干河、迪那河、开都河等(皆源于天山)九大水系汇流而成,最后注入台特马湖.塔里木河全长2179公里,干流(阿克苏等三河汇流处至台特马湖)全长1321公里.
塔里木河九大水系均有水汇入干流.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相继与塔里木河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40年代以后喀什噶尔河、开都河、渭干河也逐渐脱离干流.历史上,塔里木河南北摆动,河道迁徙无常;最后一次河水改道在1921年,干流向东流入孔雀河,最后注入罗布泊.1952年在尉犁县附近筑坝,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再次分离,复经铁干里克故道流向台特马湖.于阗、扦弥、莎车、疏勒、姑墨、龟兹、乌垒、轮台、焉耆、姑师、楼兰等西域古文明皆发源于塔里木河九大水系,而汉代西域都护府治所则建于西域中心——迪那河下游乌垒城.
关于乌垒城地位置,学者多主张在轮台县策大雅或野云沟.如黄文弼认为在野云沟,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认为在车尔楚(今库尔楚,或称“依玛什”).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在策大雅,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则认为在野云沟协海尔科塔克.这些说法应本白晚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2《罗布淖尔所受水下》,其文曰:“河水又东二百里,迳策特尔(今策大雅)军台南.又东一百六十里,迳车尔楚(今库尔楚)军台南.两程之间,平原衍沃.南近河者,渠犁故地,北近山者,乌垒故地.汉于此置都护,以为西域之中.”这个解释相当随意,并无史实依据.其实,策大雅(Chadir)、库尔楚(Charchi)分别为汉代捷枝、尉犁(或“尉黎”)地现代译名.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垒在仑头西,而捷枝(今策大雅)在仑头东,那么,乌垒当在策大雅之西,不在策大雅或野云沟.2011年夏,我们到策大雅之西迪那河下游实地考察,确认西域都护府实际上在迪那河下游支流克孜尔河畔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黄文弼考古报告称作“柯尤克沁旧城”,可惜他误以为是仑头城.2011年7月10日,笔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地“昆仑讲坛”上首次提出,西域都护府治所乌垒城当在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草拟此文,介绍这项研究成果.
一、塔里木盆地北道诸古城考古始末
塔里木盆地考古肇源于20世纪初西方探险队地一系列考察活动.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新疆赴西藏考察途中,首次在孑L雀河北岸发现汉代烽燧,从而揭开了塔里木盆地考古之序幕.随后,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瑞方队员伯格曼和中方队员黄文弼相继来此调查发掘.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太初四年(前101),“汉已伐宛,立昧蔡为宛王而去.岁余,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使我国遇屠,乃相与杀昧蔡,立毋寡昆弟日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入质于汉.汉因使使赂赐以镇抚之.而汉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今孔雀河),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孔雀河北岸地汉代烽燧线,正是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后构筑地.这条烽燧线东起罗布泊北岸LJ烽燧、土垠遗址,西经营盘古城附近七座烽火台(斯坦因编号Y.I-VII,图1),北至黄文弼1957年考察地雅库伦烽燧.
1907年,斯坦因到库尔勒和轮台考察.据当地乡民介绍,库尔勒南部有三座古城,分别为玉孜干布拉克(Uzgen Bulak,今玉孜千古城)、羊塔克协海尔(Yantak Shahr,今托布力其古城)和夏哈勒墩(Shah Kalandar,亦称“夏渴兰旦”)古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