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缓冲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谈谈手动进样器 ??? 进样器有手动式和自动式两种,随着系统自动化的推进,自动进样器已渐趋普及,但作为进样器的主力,恐怕仍然是手动式的,对于手动进样器,我们平时使用时并没有特别留意,但应当指出,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也会引起色谱图上出现不良的、标准曲线没有直线性、产生漏液等现象,导致故障。这里以7725型手动进样器为便,谈谈要做到避免故障,正确使用的注意事项。 构造 7725型进样器的构造如图所示,定子上刻有号码,组装时将附属的排出管接于5号和6号。2号必须与泵联接,3号必须与柱相接。在装填样品(Sample load)的状态(向左旋)下,注入样品,接着进样(向右旋)时微量注射器的针头在定子的表面(由于转子的旋转,定子面用硬质陶磁制成)滑动旋转,与5号排出管路相接。同时转子封垫的二个槽落入样品环路介于泵和柱之间的位置。这样一来,样品按与微量注射器装填(Load)时相反的流向。被送入柱中。 操作 注入的方法有环路全量注入和部分注入两种。标准附属的环路为20ml,如果用约100ml的微量注射器注入全量的话,则环路被清洗,并且环路被样品完全充满。如果用此方法进样,则属于“环路进样”能保证有20ml样品量注入,这样做重现性较好。这就是全量注入的方法。   部分注入的方法是在以环路容量作为最大的范围下,通过微量注射器注入样品进行进样。这一方法虽然微量注射器的计量误差将影响重现性,但也有其有利性,即只要改变注入容量,就可从同一浓度的标准试样中作出标准曲线,故最为普遍使用。不论何种方法,使用7125型进样器时,不必取下微量注射器,转动把手即可进样。为了保持针端的密封形状准确,平时请将微量注射器或附属的针插上。 保养 由残余样品引起的样品相互污染(Cross Contamination)在进行反复注入时会给工作带来影响。请将附属的聚四氟乙烯制的针口清理器安装在注射器上,以清洗针口。   长期使用后,会产生转子处的漏液或开始向其他流路的泄漏。7725型的转子密封是可以更换的消耗品。(转子密封,P/N 670-12098-51) 耐性 7725型的耐压为350Kgf/cm2。通常这已经足够了,但如有特殊的使用目的,可以通过增紧定子螺栓来达到500Kgf/cm2的耐压规格。不过为延长使用期,仍以在较低耐压规格下使用为宜。   7725型的密封材料使用的是称作BESPELò的聚酰亚胺,因此不可用于pH10以上的碱性移动相。此外,自动进样器SIL-10A、10Avp上用的也是BESPELò。   同时,SIL-10A上使用了称作DERLINò的聚缩醛。在pH3以下的酸性移动相时DERLINò的将失去耐久性。 ??? 另外,在氨基酸分析系统中,由于要向清洗液通碱性水溶液,因此在使用BESPELò的进样器时需要将密封改变为DERLINò的。 ??? 希望您以正确的使用方法取得有价值的数据。 2.关于样品的注入   进样器有手动式和自动式的。虽说近来系统的自动化急速发展,但主要使用的恐怕仍然是手动式的。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用手动式注入试样进行分析时,标准曲线缺乏直线性,在色谱上出现不良的峰,等量注入了同样的试样而色谱峰的重现性却不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毛病呢?我想以7725型为例,只限于通过进样器的操作,考虑一下其原因及对策。 使用说明书上对于注入样品时的操作顺序是这样指示的。 ①在把手柄处于进样的位置(以下称进样状态)时,使用附属的针口清洁器和注射器,注入清洗液(通常为移动相)清洗针口。 ②将把手柄扳到load装填的位置(以下称装填状态),插入微量注射器。 ③注入微量注射器内的样品。 ④切到进样状态。 ⑤在进样状态下拔出微量注射器。   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中,①是非常重要的操作,这一步如有疏漏,便容易发生上面提到过的毛病。这是由于进样器针口的污染可以认为是故障的主要原因。 ??? 请看附图。图1所示是结束上述④的操作后之阶段上的针口。如果在微量注射器的针尖上有样品粘附,或在针尖与进样器的定子面之间有间隙,则如红色所示将有样品残留。如在此状态下进行⑤的操作,则残留的样品将扩散到整个针口(图2)。如果在这里省去①而移到②的操作,则此样品将被挤入样品回路,产生所谓的交叉污染(图3)。因此①的操作,即预先洗掉残留样品,这是防止故障的关键。 ??? 但是每次注入样品时都必须清洗针口,这又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有没有多少方便些的办法呢?这里可以考虑的是下面的顺序。 ①进样状态时,插入微量注射器。 ②转换到装填状态,注入微量注射器内的样品。 ③转换回进样状态。 ④在进样状态下拔出微量注射器。与前面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在装填状态下插入微量注射器,还是在进样状态下插入。如果在进样状态下插入,则即使残留有前次注入的样品,它也将被挤出到排出管方向去,而不会引起交叉污染。这个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