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3卷 第9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33 No.9
2011年 .9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ep. 2011
泥浆零排放处理技术及分离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1 1 1 2
张忠苗 ,房 凯 ,王智杰 ,骆嘉成
(1.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2. 温州浙南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6)
摘 要:建筑垃圾已经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城市建设中泥浆处理所面临的难题,介绍了一种工程钻孔泥浆
处理技术,该分离技术以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为目的,包括泥浆净化,化学絮凝和压滤处理 3 部分,经过处理,泥浆成
功分离为土和水;对经过泥水分离后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土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土结构致密,
压缩模量达到 23 MPa ,计算承载力是沉渣土的 7 倍,说明泥浆分离后有良好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已由工程垃圾变为工
程材料,具备了再次利用的可能,分离的砂可用于砂浆制备,分离的土饼可用于回填、制砖等。
关键词:泥浆;固液分离;再利用;工程特性
中图分类号:T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4548(2011)09 –1456 –06
作者简介:张忠苗(1961 – ) ,男,浙江宁海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工程与桩基础的研究、教学、
检测工作。E-mail: zjuzzm@163.com 。
Zero discharge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slurry and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eparated soil
1 1 1 2
ZHANG Zhong-miao , FANG Kai , WANG Zhi-jie , LUO Jia-cheng
(1. 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Wenzhou South Zhejiang Ge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Wenzhou 325006,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on waste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
waste drilling slurry treatment process is introduc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lurry treatment. The process, with the aim of zero
discharge of pollutants, includes three steps: slurry purification, flocculation and pressure filtration, after which the slurry is
separated into soil and water.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separated soil are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