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築雜項工作物結構之地震力修訂
1. 配合規範第五章「非建築結構」修改為「雜項工作物結構」,規範第一章「通則」部
分須配合修改。
2. 建築技術規則第四十六條之一:「建築物以外自行承擔垂直載重與地震力之『非建築
結構物』,其設計地震力依規範規定。」亦須同步修改。
3. 參照 ASCE/SEI 7-10規定列出排除條款。
第一章 通 則
1.1適用範圍
本規範依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第四十一條之一規定訂定之。本規範
規定建築物結構體、結構物部分構體、非結構構材與設備、建築雜項工作物結構
非建築結構物 、隔震建築物與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物設計地震力之計算方式及
耐震設計之相關規定。
解說:
建築物結構體設計地震力之計算方式規定於第二章及第三章;附屬於建築物之結構
物部分構體、非結構構材與設備之設計地震力在第四章中規定;建築雜項工作物結
構非建築結構物設計地震力在第五章中規定;第六章為結構系統設計詳細要求之規
定;第七章為耐震工程品管之相關規定;第八章為既有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及耐
震補強的原則性規定;第九章為隔震建築物之耐震設計規定;第十章則為含被動消
能系統建築物之耐震設計規定,對於採用隔震與被動消能系統外之其他主動或被動
控制系統亦允許使用,但需經由特殊結構外審之審查;第十一章為其他耐震設計相
關規定。
本規範訂定建築物設計最小地震力之計算標準,然而因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係依相
關技術之演進逐年多次修訂,故本規範規定與其以往之標準未必完全相容,採用本
規範時應瞭解其適用標準為規範實施之後。
1.2 耐震設計基本原則
本規範耐震設計之基本原則,係使建築物結構體在中小度地震時保持在彈
性限度內;設計地震時容許產生塑性變形,但韌性需求不得超過容許韌性容量;
最大考量地震時則使用之韌性可以達規定之韌性容量。
解說:
本規範考量的三種地震水準及耐震設計目標為:
(1)中小度地震:為回歸期約 30 年之地震,其 50 年超越機率約為 80 %左右,所以
在建築物使用年限中發生的機率相當高,因此要求建築物於此中小度地震下結構
體保持在彈性限度內,使地震過後,建築物結構體沒有任何損壞,以避免建築物
需在中小度地震後修補之麻煩。一般而言,對高韌性容量的建築物而言,此一目
標常控制其耐震設計。
(2)設計地震:為回歸期 475 年之地震,其 50 年超越機率約為 10 %左右。於此地震
水準下建築物不得產生嚴重損壞,以避免造成嚴重的人命及財產損失。對重要建
築物而言,其對應的回歸期更長。於設計地震下若限制建築物仍須保持彈性,殊
不經濟,因此容許建築物在一些特定位置如梁之端部產生塑鉸,藉以消耗地震能
量,並降低建築物所受之地震反應,乃對付地震的經濟做法。為防止過於嚴重之
不可修護的損壞,建築物產生的韌性比不得超過容許韌性容量。
(3)最大考量地震:為回歸期 2500 年之地震,其 50 年超越機率約為 2 %左右。設計
目標在使建築物於此罕見之烈震下不產生崩塌,以避免造成嚴重之損失或造成二
次災害。因為地震之水準已經為最大考量地震,若還限制其韌性容量之使用,殊
不經濟,所以允許結構物使用之韌性可以達到其韌性容量。
1.3 耐震設計要求
建築物結構體、結構物部分構體、非結構構材及設備、建築雜項工作物結構
非建築結構物 、隔震建築物及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物等,應設計及建造使其能
抵禦至少為本規範所規定之地震力。
解說:
本規範所規定之設計地震力,為最小設計地震力,任何設計均不得低於此值。如為
提高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超過此一最低標準,設計地震力自然可予提高。
1.7結構系統
結構系統可分類為如表 1-3所示,其定義如下:
(一)承重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改进HHT的泵站管道工作模态辨识-农业工程学报.PDF
- 基于数据质量控制的葡萄生产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IngentaConnect.PDF
- 基于改进基尼系数的水电站年最优发电量变化规律研究-水利学报.PDF
- 基于故障链路资源分离的电力光缆备用路由资源配置-计算机系统应用.PDF
- 基于拉普拉斯金字塔变换的电力图像融合-计算机系统应用.PDF
- 基于改进型主成分分析的电力变压器潜伏性故障诊断-电力自动化设备.PDF
- 基于最优组合权重的电能质量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电力系统自动化.PDF
- 基于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PDF
- 基于有限元特征频率法的各向异性复合板兰姆波特性分析-材料与测试.PDF
- 基于有序充电的换电站电池冗余度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