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形态构词的多样性与多层性-Brill.PDF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0 (2017) 298-328 /bcl 漢語形態構詞的多樣性與多層性 楊秀芳 台灣大學中文系 yanghf@.tw 提要 本文提出幾項看法:(1 )除受到廣泛注意的各種詞性轉化外,漢語還可利用形態變化區分句法結構之下的詞組結 構,例如區別間接賓語與直接賓語、定語與狀語、不同的使動結構等。(2 )「認知」作為形態構詞的一種語法範 疇,因視角之異而使詞義有向內/向外、向下/向上、離心/向心、起始/非起始之分。(3 )形態構詞除有「以音別義」 的表現外,「不以音別義」也是形態構詞的一種類型。(4 )漢語在不同的時代或地域,利用形態變化來區別詞性或 詞義。以上(1 )到(3 )反映形態構詞的多樣性,(4 )反映其多層性。 關鍵詞 形態構詞、多樣性、多層性、認知 1 前言* 利用詞性或詞義的轉變,從基本詞派生新詞,1是上古漢語構成詞彙系統的方法之一。 周祖謨指出,漢語以四聲變換及清濁聲母轉換分別詞性及詞義,「頗似印歐語言中構 詞上之形態變化」(周祖謨1945 :113 )。2梅祖麟(1980 )進一步指出,上古漢語利用轉 讀為去聲將動詞變為名詞,後來也用來將名詞變為動詞,又用來將內向動詞變為外向 動詞;且去聲跟其他三聲都有通轉的例,種類繁多理不出條例的原因,是由於歷史上 疊積了不同的以聲別義的層次。本文受此啟發,擴大觀察文獻及方言的形態變化痕 跡,探討漢語形態構詞的多樣性與多層性。 從先秦典籍可以窺知古漢語的形態構詞現象。初唐陸德明收錄十四種經典之漢魏六 朝解經家音注,輯為《經典釋文》(以下簡稱《釋文》),成為學者研究形態構詞重 1 2 3 * 本文曾獲科技部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編號MOST 106-2410-H-002-121-MY2 )補助,寫作過程中承劉亦修、 鄺家健兩位先生提供粵語語料,並承本刊審查人提供修改意見,謹此一併申謝。 1 本文稱派生所來自的詞為「基本詞」,派生所得為「派生詞」;稱孳生所來自的詞為「詞根」,孳生 所得為「孳生詞」;稱方言語詞的漢語來源為「本字」或「詞源」,來自相同詞源的方言變體為「同 源詞」(cognate )。 2 David Crystal,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沈家煊譯《現代語言學詞典》)將形態變化分為inflec- tional morphology和derivational morphology兩大類;漢語利用語音變化派生新詞,屬於後者。 © YANG, 201 9  | DOI 10.1163/2405478X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prevailing CC-BY license at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Downloaded from B03/20/2019 08:21:48AM via free access 漢語形態構詞的多樣性與多層性 299 要的工具書。陸德明著書是為解經服務,因此《釋文》大別有三種目的:一為難字注 音,一為經典留下異文材料,一為經文的異讀標注讀音。第三種目的緣於字形相同但 詞性音義有別者不容易分辨,因此需要區別其音,以明辨其義。在這著書旨趣之下, 《釋文》「異讀」主要是形態變化引起的與區別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