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农学论文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方海晶1,齐宏娇1,于春梅2,柳延涛3*
(1.霍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新疆霍城835200;2.霍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3.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
摘要:伊犁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成为我国优良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瘤黑粉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制种玉米的产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玉米瘤黑粉病特征、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的分析,提出伊犁地区玉米瘤黑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伊犁;制种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技术
近年来,新疆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迅速扩大,从2008年的3万hm2增加至2012年的近6万hm2,年均增长16%,占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的20%左右,其中伊犁地区玉米制种面积占全疆的60%以上。由于伊犁地区长期进行玉米制种,地块得不到合理的轮作倒茬,瘤黑粉病发病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据伊宁市农业局调查发现,瘤黑粉病发病率在10% ~ 60%,病株率为20% ~ 40%,严重影响了制种玉米的产量。本文探索了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为伊犁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1瘤黑粉病特征
玉米瘤黑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该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尤以抽雄期表现明显。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亦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产生病瘤后,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
瘤黑粉病病原为玉蜀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卵圆形或球形,壁厚,茶褐色,表面具细刺状突起,大小为(8 ~ 13) μm × (3 ~ 13) μm。在玉米体内、外结合双核菌丝后才能在寄主组织内迅速发育,刺激生瘤,产生厚垣孢子[1-2]。
2发生规律
玉米瘤黑粉病通常在叶片和叶鞘上产生的瘤较小,直径仅1 ~ 2 cm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 cm,1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仅个别小花产生病瘤,其他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形成较大病瘤。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孢子萌发适温为26 ~ 30 ℃,玉米植株密度过大、氮肥施用偏多、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等情况下发病较重。组织伤口有利于病菌入侵[3-4]。
3传播途径
玉米瘤黑粉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个:(1)土壤传播。伊犁地区常年种植制种玉米造成土壤带菌,加之施用未腐熟的带菌农家肥,致使该地区玉米瘤黑粉病逐年加重。(2)风媒传播。伊犁地区地处西风带,夏季雨热同季,越冬致病孢子随着夏季风雨进行传播,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就会侵染玉米幼嫩组织,造成大面积玉米发生瘤黑粉病。(3)种子传播。伊犁地区近些年制种玉米品种繁杂,个别玉米品种引进时带菌,是该病发生较重的又一原因。
4综合防治措施
4.1减少致病菌
土壤中存留大量的瘤黑粉病病菌是导致该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5],因此,应采用多种措施减少土壤中的致病菌数量:(1)合理轮作倒茬,冬季土地进行深翻,减少初侵染菌源;(2)施用腐熟的农家肥;(3)发现感病植株及时拔除,将瘤黑粉病病瘤割下携带至地外深埋处理。
4.2选用抗病品种
引进品种在进行大面积制种之前,应小面积进行制种试验,检验该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较抗病,硬粒型玉米较马齿型玉米和甜玉米较抗病。抗病性差、带菌种子和易感瘤黑粉病的品种不适宜在该区制种。
4.3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进行田间管理是有效控制制种玉米瘤黑粉病发生的重要措施:(1)适期早播,促苗早发,使玉米拔节和开花期避过高温高湿天气,降低瘤黑粉病的发病率;(2)合理密植,一般母本密度控制在7 000 ~ 8 500株/667 m2,父本密度稍大,以提高结实率;(3)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补施微肥,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4)田间作业时,尽量避免玉米损伤,以减少病菌侵染几率。
4.4药剂防治
(1)制种玉米自交系应采用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3%进行包衣,或用6%立克秀(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1% ~ 0.2%进行包衣;(2)在制种玉米播种前对土壤进行封闭,选用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 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进行土表喷雾,减少初侵染菌源;(3)在玉米拔节期,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