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晨读材料:晨读11.311111.docVIP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晨读材料:晨读11.311111.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将耳朵叫醒 让阳光照进心房11.3编辑:靳保华 将耳朵叫醒 让阳光照进心房 一、文言积累 6、本 【本义】字体下面的一横指示植物的根部——草木的根 【成语举例】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经典文言】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引申义】(一) 1.草木的根部对植物非常重要——根本、基础的东西 【成语举例】正本清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经典文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2.在古代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特指农桑业。 【成语举例】背本趋末(解释见“倍”) 【经典文言】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贾谊《论积贮疏》) 【引申义】(二) 1.草木的根部是植物的最初部分——原来,本来。 【成语例释】变本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经典文言】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龚自珍《病梅馆记》)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2.生意人发财最初要依靠——本钱。 【成语例释】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小本经营:小本:资金不多。指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买卖。也指买卖做得小。 3.古人读书学习要抄录——书本、底本、版本、本(量词)。 【成语例释】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照本宣科: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经典文言】予在患难中,问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引申义】(三)草木的根部紧紧相连的是——草木的茎、干。 【经典文言】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庄子·逍遥游》) 诗词鉴赏 (2017年全国卷一) 礼部⑴贡院⑵阅进士就试 ?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⑶群英。无哗战士衔枚⑷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⑸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⑹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注释:⑴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⑵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⑶席:犹言列坐。⑷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衔“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⑸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⑺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错,考场是肃静的)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错,仅是诗人自谦)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 诗歌浅译: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诗歌鉴赏: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77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