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法学研究.PDF

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法学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格权制度在中国    民法典中的地位 王 利 明 内容提要 : 中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 ,关于人格权是否应单独成编存在很大的争 议 。事实上 ,人格权制度独立成编是丰富与完善民法典体系的需要 ,符合民法典体 系结构的内在逻辑 ,而且是我国民事立法宝贵经验的总结 ;也是人格权 自身发展的 需要 。人格权制度不能为主体制度所涵盖 ,也不能为侵权行为法所替代 。人格权 编的独立 ,符合人格权的发展趋势 ,也体现了现代民法的发展 ,而且也符合民法的 科学性和体系性要求 。因此 ,在未来的中国民法典中 ,人格权应独立成编 。 关键词 : 民法典  人格权编  民法典体系  侵权行为编 人格权制度是有关对生命 、健康 、名誉 、肖像 、隐私等人格利益加以确认并保护的法律制 度 。作为上个世纪初特别是二战以来形成发展的一项新型民事法律制度 ,它在法国民法典 与德国民法典中并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 ,一百多年的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法 治的进步 ,人格权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 ,其类型与具体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在我国当 前制定民法典时 ,如何认识人格权制度在民法典中的位置引起学者极大的争论 。反对人格 权独立成编的学者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一是我国属于大陆法系 ,而在大陆法系尤其是在德国 民法典中人格权制度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 ;二是人格权制度与人格制度不可分离 ,应当包括 在民事主体制度当中;三是人格权只有在受到侵害时才有意义 ,因此可以在侵权行为法中加 以规定 。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我认为 ,人格权制度的独立成编不仅是出于丰 富与完善民法典体系的需要 ,也是为了满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充分保障民 事主体人格利益的迫切要求 。 一 、人格权制度独立成编是丰富与完善民法典体系的需要 所谓民法典的体系 ,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规则体系 ,也 可以说是将民法的各项规则有机地组合在民法典中的逻辑体系 。罗马法时代 ,罗马法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 ·32 · 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 盖尤斯在其《法学阶梯》一书中就提出一种民法典的编纂体例 ,该体例将罗马市民法划分为 人法 、物法和诉讼法三部分 ,该体系为优帝编纂罗马法大全时所采用 ,后人将其称为“罗马 式”。至法国民法典编纂时 ,虽然罗马式的体例被完全采纳 ,但是立法者将诉讼法从民法典 中分离出去 ,保留了人法和物法的结构 , 同时将物法进一步分为财产法与财产权的取得方 法 。在 19 世纪末 ,经过了数十年的法典论战 ,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者采纳了由潘德克吞学派 提出的民法典体系 ,该体系将民法典分为 :总则 、物权 、债权 、亲属及继承五编 ,也就是今天所 谓的五编制的“德国式”模式 。日本在继受德国模式时改变了债权法和物权法的顺序 ,但是 基本采纳了五编制的模式 。而上个世纪 90 年代完成的荷兰民法典在体例上又有重大的改 变 ,法典的起草者巧妙地将法国法模式和德国法模式结合起来 , 同时又吸收了英美法系的经 验 ,创建了民法典的八编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 ,该法典在债权和物权之上设立了财产权总 则 ,并改造了德国法的总则模式 。该法典在颁布之后 ,得到了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民法 学者的广泛好评 。1994 年颁布的俄罗斯民法典在体系上也有许多新的发展 ,例如将债法划 分为两编加以规定 ,在债法总则中分别规定债的一般规定与合同的一般规定 ,并在总则中的 民事权利客体内容中规定了知识产权制度 。由此表明 , 民法典体系并非先验的 ,一成不变 的 ,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体系 。 应当承认 , 中国自清末变法以来 ,基本上采纳了大陆法的体系 ,在近代中国的民事立法 以及民法学说中也大量吸收了大陆法尤其是德国法的概念与制度 。对此旧中国民法学家梅 仲协先生曾精辟地指出:“现行民法采德国立法例者十之六七 ,瑞士立法例十之三四 ,而法 日 ① 苏联之成规 ,亦尝撷一二 。”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从民事立法的内容来看 ,确实大量借鉴 了德国法的经验 ,然而 ,这是否意味在我们在 2 1 世纪制定民法典时还一定要继承德国民法 典的五编制体例呢 ? 不少学者认为 ,既然人格权制度在德国模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