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三个境界-GEOCITIESws.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 物 质 到 心 灵 的 历 程 浅 析 哲 学 的 心 灵 学 基 础 张心言 zxy@live.de 2007.5.21初稿,2009.5.21修改 试图对所有已知现象做出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的解释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默默地进行着的一件工作。远古时的人们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上帝和鬼神就是这种天性的表现。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世间万物都是由水所造成。赫拉克利特认为任何事物都能转化为火而火也能转化为任何事物。阿那西美尼认为一切都是由气聚集而成。毕达格拉斯认为万物都是数。恩培多克勒提出:“大自然不可能只由一种元素组成,基本元素是不变的但是它们的组合却可以千变万化”,并认为万物是由土、气、火与水共同组成。德莫克里特提出,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被他称之为“原子”的更微小单位所组成而原子是永恒不变的。释迦牟尼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所构成的复合体。老子则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现代物理学家们不仅认为原子是可分的,物质是可以转化为能量的,空间是有结构的,甚至设想宇宙也可以起始于“无”。人们提出的这些观点和理论虽然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真真假假,但推动他们去探索和创造的那种内心深处的动力却不分时代,地域,种族或文化传承而总是同样的。思考哲学性质的问题和进行哲学性质的思考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是人特殊本能的一种普遍和永恒的表现。 虽然可以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颗哲学家的心灵,但最终要成就为哲学大师却不容易,需要的不仅是对客观万物的统一理解,不仅是对主观自我的统一理解,更根本的还是对这二者统一的理解。统一客观万物与主观自我的认识过程并不一定异常艰难但却必定是一个表现为黑格尔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如果将这些阶段分为三种状态来看,亦可以称为“真”,“假”,“同”三种心灵境界。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处于该过程的第一阶段或者称为对现象的肯定层次。在这一层次上的人们与现象并排而立,都把现象或者对心灵环境的意识当作是一种“真”,一种与心灵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活动毫无关系的存在。这一层次包括了上述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包括亚里士多德,早期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英国的培根,以及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他们的哲学有些被称为唯物论,也有些被之称经验主义。 唯物论只承认物质存在,与其相反的哲学称之为唯心论,则只承认精神存在。多少年来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争论就像是唐吉科德与风车搏斗一样,其实大多数唯物论者并没有真正懂得唯心论者所说的“精神”是什么,也同样不知道自己所说的“物质”是什么。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说:唯物论就是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是第一性的,而精神则是第二性的,是由物质派生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也再次肯定了这个定义。如果这一定义并不是说物质和精神是两种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一切都是物质而且精神也是物质,那么说“世界是物质的”或者说“世界是精神的”就没有什么不同的了,说“物质决定精神”也就讲不通了;那么就必须承认不仅物质可以产生精神,精神也可以产生物质;那么就无法排除精神产生和存在于人的心灵和人体以外的可能性;那么就无法否认其它物质起源于精神的可能性;那么,坚持说物质的第一性和精神的第二性,至少也是对一元论的背离,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二元论。 也有少数人能够从这第一个层次再进一步,把现象的“真”看破。在他们那里,现象由真变假,或者在现象的背后有真实的存在,或者仅仅在现象的对面有真实的存在。其中包括古希腊的巴门尼德,柏拉图和法国的笛卡尔等,在西方哲学中被称为理性主义者。巴门尼德把现象斥责为幻觉,认为,尽管现象千变万化,存在着的事物本身却永远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笛卡尔曾这样描述自己从第一向第二层次转变过程中的感受:“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东西。”“外部世界对我们认知的帮助是这样的不可信赖,那么,我们的主动感知活动和思维是怎样的呢?这些活动也常常出现在梦境之中,使得我们无法确切地区分‘梦’与‘醒’。因此,我不得不怀疑,整个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梦幻。”“一切真理的源泉都是仁慈的上帝,但却难保没有一个既神通广大又狡猾欺诈的恶魔,用尽它的巧计聪明来蒙骗我。我愿假定,天空、大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种错觉当作陷阱,来骗取我的轻信。”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比喻:在一个洞穴中,有一群囚犯手脚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动。他们背对着洞口,面前有一堵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墙上他们可以看到自己以及身后到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