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足太阴经络与腧穴剖析.ppt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本章内容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经络,包括足太阴经经脉、足太阴络脉、足太阴经别和足太阴经筋。 第二部分为腧穴。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2]后,上内踝前廉[3],上腨[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灵枢·经脉》)。 【经脉循行归纳】 内行部分:入腹、属脾、络胃、注心、挟咽、连舌本 外行部分:起于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 际上内踝前,循小腿内侧面中间至内踝上8 寸转至内侧前缘,经腹正中线旁开4寸,胸 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下大包穴 (二)经脉病候(原文)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1],则快然如衰[2],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3],水闭[4],黄疸,不能卧,强立[5](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灵枢·经脉》)。 【病候归纳】 外经病 官窍病:舌强痛。 肢体病:膝股内肿痛、厥冷。 内脏病 腹胀腹痛,呕吐,溏泄,水闭,黄疸。 二、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灵枢·经脉》)。 【络脉循行归纳】 一支别走阳明(表里支)。 公孙 另一支入络肠胃(上行支)。 【络脉病候归纳】 厥气上逆:霍乱。 实 证:腹绞痛。 虚 证:腹胀。 三、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1],合于阳明。与别俱行[2],上结于咽,贯舌本[3](《灵枢·经别》)。 【注释】 [1]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指股前,约当冲门、气冲部会合入腹。 [2]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3]舌本:原作“舌中”,此据《甲乙》、《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根。 四、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1],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2]引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灵枢·经筋》)。 第二节足太阴腧穴 【概述】 穴 数:本经一侧21穴,左右对列。 分 布:下肢内侧面分布11穴,侧腹胸部分布10穴。 特定穴:五输穴:井穴—隐白, 荥穴—大都, 输穴—太白, 经穴—商丘, 合穴—阴陵泉。 原络穴:原穴—太白, 络穴—公孙。 郄 穴:地机。 八脉交会穴:公孙通冲脉 脾之大络:大包。 (注:太白是输穴,又是原穴。 公孙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 1.隐白* Yǐnbái (SP 1)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取法】同少商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 【主治】 ①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 ②腹胀。 ③癫狂,梦魇,多梦,惊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