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 (10): 1113–1125 doi: 10.17521/cjpe.2017.0116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新视角: 丛枝与外生菌根
树种的作用
*
王薪琪 王传宽 张泰东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几乎所有树木的根系都能与丛枝菌根(AM)真菌或外生菌根(E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 从而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
(C)、氮(N)循环等功能过程。深入理解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循环的差异及其影响机制是重要的生态研究命题。该文
明晰了AM与EM森林土壤C、N循环的差异; 基于森林土壤C、N输入、稳定和输出等3个过程剖析了AM和EM树种对土壤C、
N循环的影响机制; 比较了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指出了该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全面比较研究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循环及其相关联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 为提高森林生产力、发挥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 (2)深入认知不同菌根树种地上凋落物及地下菌根与自由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土壤C、N循
环的影响, 以阐明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循环的潜在机制; (3)改进研究方法, 应用新技术手段, 充分考虑时空尺度效应,
以便能用小尺度的研究结果合理地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C、N循环; (4)加强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C、N稳定性差异的研究, 以
准确评价森林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关键词 菌根; 土壤碳循环; 土壤氮循环; 自由微生物; 胞外酶; 全球变化
引用格式: 王薪琪, 王传宽, 张泰东 (2017). 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新视角: 丛枝与外生菌根树种的作用. 植物生态学报, 41, 1113–1125. doi:
10.17521/cjpe.2017.0116
New perspectives on forest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processes: Rol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versus ectomycorrhizal tree species
*
WANG Xin-Qi, WANG Chuan-Kuan , and ZHANG Tai-Dong
Center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Nearly all tree species develop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with eithe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or ectomycorrhi-
zal (EM) fungi to acquire nutrients from soils, and hence influence soil carbon (C) and nitrogen (N) cycles in ter-
restrial ecosystems.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C and N cycles between AM and EM forest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this review, we first compared the d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