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利用人防掩蔽工程开设应急避难场所研究
《广州人防》2011 年第6 期
21 世纪的今天,地震、洪涝、核事故等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
财产安全,我们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避免这些灾害。从汶川大地震后紧急疏散转
移群众的情况来看,在大城市组织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到几十公里外的乡镇,存在较大困难。
我们需要一些在市内、城市周边和近郊可以应对这些突发灾害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
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时临时安置和疏散人员的场所,是在灾害发生
的一段时期内,供居民紧急避难避险,具备一定防护功能的临时安置场所。
一、国外利用人防掩蔽工程开设应急避难场所现状
美国和瑞士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公共场所、体育馆、文化馆、学
校的操场等经过改造后可以成为室内或室外应急避难场所。美国城市住宅的60 %建有地下
室,州以下政府用的“紧急活动中心”已建成5 万多个,其他公共掩蔽工程达到20 多万个。
从1961 年起,经民防部门认可的适于作一般掩蔽部地下室有25 万余处,经改装可作为防辐
射掩蔽部的有11.9 万处。最大的新奥威尔良民防掩蔽工事可容纳10 万人之众,内设办公
室、寝室、粮库、药品库、电站及供水、卫生、净化和空调等设施,设有防震和抗冲击波的
防爆门。瑞士的民防设施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其民防掩蔽工程按地区和城市划分,相互连通,
开设有地下指挥所、地下医院、救护站等,并储备了至少维持两周以上的饮用水和粮食。由
此可见,无论是美国还是瑞士都建设了大量民防掩蔽工程,而且都兼顾了民众平时应急避险
的问题,稍加改造就可以为广大民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应急避难场所。
二、我国利用人防掩蔽工程开设应急避难场所现状
我国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起步较晚,直到2003 年10 月才建成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8 年前后,广州市人口
接近1000 万,但是仅建成了3 个应急避难场所,只能为6 万多人提供避难保障;西安市人
口已经达到800 多万,也只有3 个应急避难场所,能供875 多人紧急避难,这些都远远不能
满足当前城市广大民众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而且这些避难场所的设施普遍不够完善,饮
水、如厕等基本生活服务难以保障。因此,我国需要向美国、瑞士等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充
分利用人防掩蔽工程开设应急避难场所。
三、利用人防掩蔽工程开设应急避难场所的措施
2008 年1 月的《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
求“要发挥人民防空工程和疏散地域的作用,为群众提供灾害避难场所”,可见,人防部门
参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责无旁贷。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市内、城市周边和近
郊的部分防护功能较强的人防掩蔽工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加强其配套设施建设和监督管
理,确保能为广大民众提供安全可靠、设施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
(一)对用于应急避难的人防掩蔽工程进行科学规划
一是要合理选择可用于应急避难的人防掩蔽工程。人防掩蔽工程位于地下,其个体之间
存在着巨大差别,如结构完好情况、维护管理情况、渗漏情况、平战使用功能情况、周围环
境情况等,部分掩蔽工程内存在通风不良、空气污浊、阴暗潮湿等缺点,不利于灾民长期生
活。因此,在选择人防掩蔽工程兼做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时,决不能因为情感或政治上的热情
盲目将所有人防掩蔽工程定性为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根据掩蔽工程质量情况、避难场所规模、
人口密度和安全性避灾服务范围与避灾人口计算等一系列标准进行认真甄别和筛选。
二是要对可用于应急避难的人防掩蔽工程进行科学规划。规划是建设的基础,是科学合
理布局的前提。各地区的发改委、建设局、地震局、人防部门等单位应该共同负责规划建设
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员避难场所。对可用于应急避难的人防掩蔽工程应该注意短期规划和长期
建设相结合。短期规划即对现有的人防掩蔽工程进行功能拓展,使其满足应急避难场所的条
件;远期规划就是要将城市总体规划中加入安全城市的理念,对筹建中的人防掩蔽工程应注
意根据人口密度、自然条件、交通状况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要满足人口密集区域人
员应急疏散避难的需求,又要避开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域。
(二)加强用于应急避难的人防掩蔽工程配套保障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我国很多城市都建成了一定数量的应
急避难场所,但是总量相对较少,且规模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凝胶糖果无糖型.DOC
- 凝胶回收试剂盒说明书.PDF
- 几种主要环境因子对布朗葡萄藻Botryococcusbraunii-植物科学学报.PDF
- 几种mRNA在无纸胞系统中的翻译-武汉大学.PDF
- 几何结晶学基础21晶体及其基本性质22晶体-科学网—博客.PPT
- 几种在线分析仪表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石化工业中的应用-现代科学仪器网.PDF
- 几种固定化细胞载体的比较-环境科学.PDF
- 几种不同类型的空调冷凝器自动清洗系统存在的缺陷及改进的探讨三.PDF
- 几种氟化载体的表面酸性性研究-常州大学学报.PDF
- 几种材料的反光叶子板用于高速电影摄影机的试验.PDF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圆一个古老的梦创造新花色.PDF
- 利用基于CRC技术的ICP-MS对环境和地质类型样品进行-赛默飞.PDF
- 利用噻吩丙二酸修饰玻碳电极快速检测苏丹红-食品科学.PDF
- 利用子域法的永磁涡流联轴器解析建模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PDF
- 利用地脉动台阵观测推算Love波频散曲线-世界地震工程.PDF
- 利用太阳能板检测微粒子之研究.DOC
-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四带无须鲃不同种群的遗传质量-中国试验动物学报.PDF
- 利用巴克豪森噪声无损测量铁磁材料硬度试验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PDF
-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赖氨酸含量的QTL.PDF
- 利用海底摄像观测剖面分析平顶海山富钴结壳分布规律-中南大学学报.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