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亂興亡
Q36 . 東晉及南朝屢次北伐無功,其故安在?試論析之。
東晉及南朝曾多次北伐,惜無功而回,原因大致可歸納為政策、經濟、民心三項分析。
大鋼:
就東晉政策方面說明北伐失敗之因
就經濟方面說明東晉、南朝北伐失敗之因
就民心方面說明東晉、南朝北伐失敗之因
成員:
鍾菀婷
方家慧
參考書目:
中國史析論 呂振基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陳寅恪
國史縱論
Q36 . 東晉及南朝屢次北伐無功,其故安在?試論析之。
東晉立國,與世族共治天下,受制於強藩。王室只欲苟安,立足江南。中原五胡迭起,社會殘破。南徙跋涉,只欲劃江而治,謀求壓抑強宗,統一大局。初年對寒門要求北伐,有心無力。後期殷浩北伐,目的只在張朝廷聲威,志不在伐胡。桓溫三次北伐,藉此擴張勢力,至洛陽而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稿》謂,南朝北伐屢次失敗是「物力南不及北」、「武力南不及北」、「運輸困難」及「南人不熱心北伐,北人也不熱心南人的恢復」等因素,可謂熟知民族分治後各自發展的本質。加上晉室南朝王權旨在統一,再後由劉裕完成此目的。世族只有經濟特權而無政治責任,北伐一辭,南朝世族日趨腐化,成為不可復唱的曲調。
政策方面:
東晉南遷,國力有限,得世族支持,立足江南,吳姓士庶無所至,得王氏兄弟設計,謝姓大族,始拜於道左。「王與馬,共天下」一開,世族干政,成為東晉的特色,至劉裕篡晉而止。《晉書?范弘之傳》載太元十六年與會稽王司馬道子箋曰:「晉自中興以來,號令威權多出強臣,中宗、肅宗斂於王敦,先皇受屈於桓氏」,可作為對晉初權臣共治的寫照。晉室用京口、荊州流民,借北伐以伸國威,授祖逖奮威將軍,給少許物資;及北伐有成,命大將收其兵權,又命蘇峻入京平王敦之亂。對有心北伐的大將,悉加抑制,因恐其北伐有成,對晉室構成威脅,故北伐出自寒門之手,多因物資短缺而退,晉室志不在此,而在抑制強宗等不利北伐的原因下,招致失敗。
經濟方面:
北伐的成敗,物資補充、交通運輸,歷來是重要關鍵。昔日孫吳北伐,在淮河兩岸大興屯田。西晉南侵,亦得開河儲糧,然後取吳。北伐軍既得不到支持,南方經濟亦分劃於各世家大族手中,北伐物資只得「因糧於敵」;以人或牲畜作運輸,若遇疫疾,或戰爭持續而無強大的後方支持,是不易成功。《晉書?桓溫傳》謂:「初,溫恃麥熟,取以為軍資,而(苻)健芟苗清野,軍糧不屬,收三千餘口而還。」桓溫欲因糧於敵,不料麥苗為苻健所芟,只得退兵。
劉裕北伐南燕,議者以為南燕如果「刈粟清野,以絕三軍之資,非唯難以有功,將不能自反」。劉裕說:「我揣之熟矣。鮮卑貪,不及遠計,進利克獲,退惜粟苗……彼必不能清野固守,為諸君保之。」果然慕容超不能清野,而劉裕軍卻得到河北居民供給的糧食,當劉裕軍包圍廣固時,河北居民荷戈負糧至者,曰以千數。」(《宋書?武帝紀上》)劉裕因此得以攻滅南燕。其後北伐後秦,王鎮惡等在潼關下受阻,而軍又乏食,馳告高祖(劉裕),求遣糧援。後來得到「義租」,軍隊才得以繼續向關中進軍。(見《宋書?王鎮惡傳》)。桓溫嘗「以河南粗平,將移都洛陽」。孫綽以為如果要移都,首先必須做到:「掃平梁許,清一河南,運漕之路既通,然後盡力於開墾,廣田積谷,漸為徙者之資。」(《晉書?孫綽傳》)孫綽注意到「運漕之路」,是一個卓識。孫綽亦因未能解決運輸問題,北徙中原未能「盡力開墾,廣田積谷」,北徙大族,急於遷都回洛陽,都會招致很大的損失。故北伐未有詳細計劃,只會一如當日曹操率大軍南下,難逃赤壁一敗的命運。南朝大族,一出於苟安,一出於清談。自劉裕篡晉,世族退出政壇,只有經濟特權,而無晉初共治的角色,北伐至此,幾成絕響。
南朝國力較北朝為弱,資源不及北方,尤其不及山東。從《通典?食貨典》歷代盛衰戶口條所載南北戶口之差,可見南方戶口數一直低於北方;而人口的優勝也是經濟的優勝。宋孝武帝時期,户數有90萬6870,口數有468萬5501。但至陳後主亡國時,户數只剩50萬,口數只有200萬。
南朝兵卒素質不及北兵,紀律亦不及。騎兵甚少。宋文帝元嘉廿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發青、冀、徐、豫、二兗三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馬步眾藝武力之士應科者,皆加厚賞」。而「江南白丁輕進易退,卒以敗師」。《文獻通考?兵考三》這例子說明南朝兵力不及北朝。至於北府楚子集團(原居淮南、江西的土著,善射善戰;如劉裕、蕭衍、蕭道成等,有異於南渡士族,亦不同江東士族),到南朝已逐漸腐化。
江南驢馬極少,軍運唯有走水路,水運如果不濟,北伐的軍隊便只有「因糧於敵」。水運和因糧於敵二者,有一個做不到,南朝就難言北伐。《夢溪筆談》談到「凡師行因糧於敵」的問題,認為是「最為急務」。作者計算:打仗的兵7萬人,如果用人負糧,需要30萬人;如果用畜乘運糧,「比之人運,雖負多而費寡,然芻牧不時,畜多疫死,一畜死則並所負棄之,較之人負,利害相平」。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