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楚地墓葬——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HYPERLINK /view/792707.htm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HYPERLINK /view/41189.htm擂鼓墩东团坡上。其中出土的HYPERLINK /view/64092.htm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为HYPERLINK /view/20236.htm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HYPERLINK /view/5325.htm湖北HYPERLINK /view/10674.htm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HYPERLINK /view/710068.htm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HYPERLINK /view/551071.htm作东、中、北、HYPERLINK /view/1484706.htm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会在墓中生活,故他们也要通风。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HYPERLINK /view/285417.htm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 出土的器物有:编钟、玉佩、HYPERLINK /view/595207.htm编磬、鼓、瑟、笙、HYPERLINK /view/35419.htm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HYPERLINK /view/706725.htm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HYPERLINK /view/23304.htm青龙、HYPERLINK /view/23620.htm白虎、北斗图形及HYPERLINK /view/7896.htm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HYPERLINK /view/840855.htm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许多HYPERLINK /view/31782.htm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 曾侯乙墓出土的HYPERLINK /view/129352.htm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战国青铜器的纹饰变化: 早期流行蟠螭纹,其次有谷纹,云纹、勾连纹等,花纹繁缛。 中期常见反映现实生活的战斗、狩猎纹,流行各式云纹。 晚期以素面为主,有凸弦纹,简单的螭纹带和花朵纹 “黄肠题凑”:是一种葬具形式,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此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战国漆器制造: 漆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商周时期进一步发展,但一直附属于木工业,直到战国时期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漆器以其轻巧、防腐、美观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取代青铜器皿,品类涉及到日常生活、礼乐、交通、军事、丧葬等领域。 战国早期,漆器比较厚重,用整木作成,全木胎,尚未完全脱离木手工业之外,很多是雕刻工艺品,浮雕多仿自青铜器。战国中晚期,胎骨变薄,在木胎上加用编织物,出现了夹纻胎漆器。仿青铜的浮雕花纹很少见,流行风鸟纹、云纹等。 第六讲 魏晋南北朝考古 一、城址 邺城: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现在的漳河横贯其间。城址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分别称为邺北城和邺南城。曹操击败袁绍后,开始营建邺北城,成为曹魏的都城。魏文帝即位之后移都洛阳,乃以其为北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于此。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建都于邺南城,邺北城仍在使用。 邺北城布局特点:(1)南北两区。(2)中轴干道,对称布局,宫城居于北部正中。 (3)邺北城西北矗立的金虎、铜爵(铜雀)、冰井三台。 2、邺南城:参考了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并利用了曹魏北邺城的南垣向南营建的新都城。布局与北邺城相似。共有11座城门,已发现9座。东墙1座,西墙4座,南北墙各3座,其中南墙朱明门已发掘。城外侧筑有马面,东南角和西南角为圆角。 二、墓葬: (一)帝王陵墓 1、三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