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科研创新》 第 PAGE 8页
考虑土岩接触的隧道围岩变形特征数值分析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土、岩接触带是黄土地区隧道穿越山岭常出现的一种地层条件,如己建神延铁路羊马河隧道,甘肃省陇西县新松树湾隧道,山西离军高速公路隧道,宝天高速公路黑岭隧道等都遇到了这一特殊地层。一般地,土、岩接触带形成年代较短,其上覆土层孔隙大、较松散;而岩层的性质差异较大,有泥岩、页岩以及风化程度不同的花岗岩。这一独特的地质特征不仅使得隧道围岩力学性质的发生显著变化,而且水文地质条件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软弱结构面附近含水量明显增大。在过去的实践中,土、岩接触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从而导致了许多塌方以及围岩变形过大的事故。在山西离军高速公路隧道的实践中发现,隧道在土、岩接触带中开挖时发生塌方,而在宝天高速公路黑岭隧道中土、岩接触带围岩的最大变形达到35cm左右[1]。隧道之所以出现塌方和围岩变形过大,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认识土、岩接触带条件下,围岩的变形规律和开挖后围岩应力的转移,从而导致按常规设计方法提供的支护措施与实际的围岩压力不相匹配。
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输水输气管道等国家重大项目将相继展开。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形切割剧烈,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出现大量的土、岩接触带。土、岩接触带中隧道围岩的变形规律和破坏方式有其独特的一面,因此,其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与土质隧道或岩体隧道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是不同的,从目前看,尽管己经在土、岩接触带中修建了不少的公路、铁路隧道,但针对这类地层条件仍然还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法与施工经验,其设计与施工技术仍依赖于土质隧道或岩体隧道的方法[2]。但是,实践表明,在这种地层条件下,隧道围岩的变形和围岩压力与均质围岩隧道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土、岩接触带条件下,如何对软弱围岩隧道进行稳定性评价,如何确定其合理的衬砌形式和参数,如何选择有效的开挖方式以及如何进行确定监控量测技术都是承待解决的问题。
土、岩接触结构面具有非均质、非连续、非线性以及复杂的加卸载条件和边界条件,这使得隧道力学问题通常无法用解析法简单的求解,数值方法不仅能模拟岩体的复杂力学和结构特征,也可以方便地分析各种边值问题和施工过程,并对工程进行预测和预报,因此数值分析方法是目前结构面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常用的数值方法[3],有:有限元法(FEM)、有限差分法(FlaC、FDM)、离散元法(DEM),反分析法、边界元法(BEM)、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流形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地下洞室和边坡稳定等均有较多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方法在研究围岩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运用这一种方法不仅可以研究不同条件下围岩的稳定状况,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基础,而且还可以追索围岩累进性破坏的发展过程,找出可能导致围岩失稳破坏的薄弱部位,为支护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它己成为解决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方面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弹塑性力学来解决隧道支护问题。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即新奥法,新奥法的核心是利用隧道围岩的自承作用来支撑隧道,促使围岩本身变为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围岩与构筑的支护结构共同形成坚固的支承环。
在此期间,日本油地宏和樱井春辅[4-5],提出了围岩支护的应变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隧道的应变随支护结构的增加而减小,而容许应变则随支护结构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通过增加支护结构能较容易地将围岩应变控制在容许应变范围之内。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能量支护理论,该理论认为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共同变形,在变形过程中,围岩释放一部分能量,支护结构吸收一部分能量,但总的能量没有变化,主张利用支护结构的特点,自动调整吸收和释放多余的能量。起源于原苏联的应力控制理论,也称围岩弱化法、卸压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变某些部分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善围岩内的应力及能量分布,使支承压力向围岩深部转移,以此来提高围岩自稳能力。
在国内,针对软弱围岩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6-10],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轴变论”理论是于学馥教授等人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隧道坍落可以自行稳定。隧道坍落破坏是由于围岩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极限引起的,坍落改变了隧道轴比,导致围岩进行应力重分布,应力重分布的特点是高应力下降,低应力上升,并逐渐向无拉力和均匀分布发展,直到稳定而停止。应力均匀分布的轴比是隧道最稳定的轴比,此时隧道形状为椭圆形。
联合支护理论主要由陆家梁、冯豫、郑雨天、朱效嘉等结合软弱围岩实际,灵活运用新奥法理论提出来的,是在新奥法的基础上对软弱围岩支护技术的发展。其观点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