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梅山文化的活化石.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李新吾 李志勇 李新民 aeimywu?? 昵称:冷焱,邮箱 HYPERLINK mailto:aeimywu@126.com \t _blank aeimywu@126.com 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 “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梅山接受朝廷“经制”建新化、安化两县以后,他交出了政治、军事两重身份,但大巫师即精神领袖的身份交不了也不必要交出去,梅山傩这种以巫觋为主要承载体的原始文化,便由他及以他的苏氏为主的梅山23姓1万4千多户土著居民传承了下来。其间虽然因为与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相抵触,从宋徽宗政和七年开始就屡遭禁毁,其搬演仪程和表现形式不得不套用官方倡导的儒、释、道三教的一些元素以遮人眼目,并因族群、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变化,但其主要内容和形式,则在以土主山为中心的主要土著聚居区、即今冷水江市的岩口、铎山、金竹山等9个乡镇,一直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 二、梅山傩事种类 梅山傩的秉性为巫傩,其功能主要是驱邪祈福、祭祖亲宗,其主要载体梅山巫师(俗称师公)在清晚期已经职业化,也就是说已具有商业化的性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一些自称“正一道”、实际上是脱胎于巫师的民间火居道士为抢生意而兼行巫傩事,使傩事的搬演应用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异化现象。冷水江现存巫傩事相,主要有傩面、傩仪、傩祭、傩歌、傩舞、傩技、傩戏等项。 傩面俗称“脸子”,也有人叫“土地壳”或“判官壳”,主要为木雕,也有竹雕或纸绘,近年新化县洋溪一带出現了乙烯製品,少量流入了冷水江。常见的有开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等,大部分是整张面像,少量的主要是郎君、判官和土地等3种傩面只有面部的上半截,缺下巴。这主要是出于轻便并方便说话的考虑。与此相關的有傩神头像和面像,头像如傩公(即东山圣公,闻一多先生认为即伏羲)、傩母(即南山小妹,闻一多先生认为即女娲)、韩信(由“兵主”蚩尤演化而来)等,面像有吞口和由吞口衍变的“福”字纹门饰。这些面具、头像,一般的都是由民间处师或师公自己雕刻,经处师或师公开光后交付使用。上世纪80年代贵州曾生产了一批工艺品傩面,造型多为厉鬼形象,与梅山傩面中的“把界大王”相近,梅山师公便也偶尔拿来当“把界大王”用,但不常见。 从广义上说,所有的傩事活动都可以称作傩仪。狭义的傩仪,我们通常指《周礼》所记述的“索疫驱邪”仪式。这种古老的傩仪主要保存在大型梅山巫事《还行傩大愿》(俗称“还都猖愿”)和《还座傩大愿》(俗称“还皇王愿”)仪式中,少见独立的存现形式及搬演活动。搬演方式为由2名师公带8个青年共10人扮演“十大都猖”,常见的是用戏剧油彩画成五花脸、穿祁剧或京剧的武生服饰、手执花棍入室索疫驱邪,民间称之为“走(方音读狡jiao,第三声)猖”。 傩祭通常保存在大型巫事《还行傩大愿》、《还座傩大愿》和《冲傩》等法事仪式中,也少见獨立存现形式。搬演方式为师公祭祀以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