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动能量连续统一体:不同类型运动过程中,三种能量系统提供能量的比例各有不同,但能量供应途径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连续统一体,称为能量连续统一体。
MET:代谢当量:静息时能量消耗率,1MET=1kcal/kg.bw/h
糖原超量恢复:糖原慢速合成阶段,如果即刻补充糖,合成速率可提高7倍,如果持续补充,肌糖原含量可超过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为糖原超量恢复。该现象与补糖引起的胰岛素反应有关。
运动饮料的定义;运动饮料是在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理学基础上,针对运动能量消耗、水盐代谢特点设计出的,能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前、中、后)迅速补充水分、电解质和部分能量,以维持和促进体液平衡及快速恢复的功能性饮料
何谓“碳酸氢钠负荷法”?可在持续1~1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前按300mg/kg.bw补充碳酸氢钠或柠檬酸钠,应与500mL液体一起服用。
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对机体利用能源物质有何影响?
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运动,ATP再合成主要由糖无氧酵解实现;
强度低、持续时间长的运动,脂肪氧化成为主要方式。
人体运动过程中有哪三条供能系统,试述其特点与差别。
名称: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系统
代谢方式:无氧代谢/无氧代谢/有氧代谢
供能速度:十分迅速/十分迅速/缓慢
能源物质:化学能源:CP/食物能源:糖原/食物能源:糖和脂肪
ATP生成量:很少/有限/很多
储量及副产品:肌肉储量少/副产物乳酸导致肌肉和中枢疲劳/无副产物
用途:用于短跑或其他高功率、短时间运动/用于1~3分钟内运动/用于耐力或长时间运动 确定运动员能量需要需考虑哪几个方面?
[1]基础代谢:一般以静息代谢表示,所占比例低于非运动人群(60%~75%);
[2]运动能量消耗:高于一般人群(15%~30%),平均为1000kcal/d,可占总能量消耗的40%;
[3]食物热效应:运动员膳食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以总能量的15%计算(而一般人群以10%计);
[4]适应性生热作用:兼性生热作用,因环境、温度、情绪应激等因素变化而引起的能量消耗,对体重长期变化有重要作用,一般低于总能量消耗的10%~15%。
[5]生长所需:青少年或需要增加体重的人群。
糖的酵解和有氧氧化途径有哪些关键酶,酶活性调节因素有哪些?
肌糖原磷酸化酶、肝糖原磷酸化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脱氢酶(PDC)、柠檬酸脱氢酶
[1]肌糖原水解过程的调节: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1-磷酸;
酶: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水解酶活化因素:运动导致ATP消耗,在Ca2+存在条件下,AMP、Pi、次黄嘌呤核苷酸IMP含量升高;
酶的活化是在促进因素作用下,由活性较低的糖原磷酸化酶a转变为糖原磷酸化酶b实现。
[2]糖酵解过程的调节:葡萄糖-1-磷酸转变为葡萄糖-6-磷酸,再变构为果糖-6-磷酸; 果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1,6-二磷酸;
酶:磷酸果糖激酶,是决定糖酵解整体速率关键酶;
PFK活化因素:ATP抑制的撤除,ADP、AMP、Pi、氨含量升高。ATP、H+、柠檬酸含量增高是PFK的抑制因素。
比较运动后糖原快速恢复阶段与慢速恢复阶段的机制及特点。
运动后肌糖原快速合成阶段:
糖原合成酶:具有活性的I型酶比例(最高可占80%)较无活性的D型增多;
酶活性调节因素:肌细胞糖原含量↓、肌细胞膜对葡萄糖通透性↑(非胰岛素依赖性); 特点:快速、持续时间短(无胰岛素作用时,葡萄糖转运增加效应数小时内消失)。 运动后肌糖原慢速合成阶段
肌肉对胰岛素敏感性大大增强且维持时间长,至超量恢复后才完全消失;
具有活性的I型酶比例降低,但低活性比条件下,对G6P敏感度增加;
葡萄糖运载体(GLUT4)合成增多。
描述两种糖原超量恢复的运动膳食方案。
Sherman1981修正方案
运动耗竭肌糖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3天→力竭运动→高糖饮食3天
Bergstr?m1967经典方案
运动耗竭肌糖原→高糖饮食3天→力竭运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3天
简述运动各阶段摄取碳水化合物目的及方法。
[一]不同阶段摄取碳水化合物的指导原则
总体原则
[1]长期角度看,遵循碳水化合物提供大部分能量的基本营养原则对保持健康,维持日常训练均有必要;
[2]配合运动各阶段要求,提供碳水化合物应能促进训练效果和提高运动成绩
[二]日常训练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取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
供给量:碳水化合物提供总能量55%~65%;如果能量摄入达不到应有要求,则应按个体体重计算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来源:各种(固体)食物形式摄入碳水化合物,如粮谷类、蔬菜、水果。推荐使用中、低GI值的膳食。
[三]长时间耐力性运动前一周的碳水化合物
糖原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长时间剧烈运动时疲劳伴随肌糖原的消耗;
有氧耐受能力与初始肌糖原储备量直接相关;
以肌糖原为唯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护理.ppt VIP
- B萱草花 正谱钢琴伴奏弹唱谱.pdf VIP
- 刺绣机电脑BECS-A15操作手册-大豪科技.PDF VIP
- 2025年港澳台联考物理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5年金融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pdf VIP
- FCA-FineBI试卷及答案文档.docx VIP
- 关于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pdf VIP
- 2024年初级中式烹调师资格理论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docx VIP
- 标准图集-DJBT50-13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及大门-标准图集.pdf VIP
- 1.4 七色光(教学设计)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