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微生物学报.PDF

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微生物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微生物学报

微生物学报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16, 56(2): 291-300 /actamicrocn DOI: 10.13343/ki.wsxb Research Paper 研究报告 副溶血弧菌O抗原基因簇中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及其功能 1 1, 2 1 * 赵峰 ,孟松松 ,周德庆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2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 摘要: 【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庚糖基转移酶Ⅱ基因(waaF) 的缺失株,探究waaF基因在副溶血弧菌O抗 原合成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利用甲壳素介导的转化技术构 建临床分离株的waaF基因缺失株;分别对野生株、缺失株的生长曲线、菌体形态和血清型进行了测定; 利用大肠杆菌S17λpir菌株与副溶血弧菌结合转移的方法,分别构建O3 、O5和O10来源的waaF基因的回 补株,通过血清型测定,验证同源waaF基因的功能。【结果】成功构建了waaF基因缺失株,基因缺失 株生长正常,其生长曲线、菌体形态同野生菌株基本一致,基因缺失株同O抗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 O抗原特性消失。回补实验显示,O3和O5来源waaF基因的回补株能恢复原有O抗原特性,O10来源 waaF基因的回补株则不能恢复基因缺失株的O抗原特性。【结论】waaF基因同O抗原的合成相关,是 O抗原合成的关键基因,不同O抗原副溶血弧菌中waaF基因功能存在差异。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O抗原, waaF基因, 功能分析 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 中在少数几个血清型(O3:K6、O4:K68和O1:KUT等) 革兰氏阴性嗜盐菌,属于弧菌属,广泛分布于海 中,这几种血清型构成了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流行 [1] 洋和河口环境中 。人们通常由于食用了生的或 群,其中O3:K6型在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中占80%左 [4–6] 者加热不彻底的海产品感染副溶血弧菌,进而引 右,该流行群具有非常高的感染和传播能力 。 起肠胃炎,典型的临床现象多为急性痢疾和腹部 Chen等的研究显示,上述流行群可能是由同一祖 疼痛,伴有腹泻、恶心、呕吐、发低烧、发冷、 先,通过抗原基因簇及其邻近序列的重组进化而 [2–3] 和水样大便 。自1996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 来,但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型多样性的遗传基础以 [7] 起食物中毒事件爆发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主要集 及血清型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等尚不明确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