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结直肠肛管解剖-凌光烈-修改版.ppt

课件:3.结直肠肛管解剖-凌光烈-修改版.ppt

  1. 1、本文档共1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3.结直肠肛管解剖-凌光烈-修改版.ppt

* 直肠长度解剖学与外科学观点不一致 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 可对直肠横襞施行直肠活检:易于获得且穿孔危险性低 男性:膀胱、精囊、前列腺、输精管壶腹、输尿管盆部 女性:子宫、阴道 直肠指检 穿刺引流 直肠位于骶骨的陷凹中,受到保护,很少受损。但是骶骨或坐骨棘的骨折可以刺向盆腔,刺破直肠 比较薄弱,紧贴直肠外表面,不易从直肠表面剥离。 骶前静脉没有瓣膜,通过椎体静脉与椎内静脉系统交通 骶前静脉静水压高,为12~23cmH2O,是下腔静脉正常压力的2~3倍 椎体静脉的外膜在骶孔水平紧紧附着于骶骨外膜,一旦断裂,残端缩入骶孔造成止血困难 因此骶前静脉出血可危及生命。 直肠筋膜囊与骶前筋膜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易被钝性分开,所以直肠切除分离直肠后方时,应在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分开,不应将骶前筋膜自骶骨前面剥离,否则极易撕破骰前静脉丛,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 耻骨直肠肌,在收缩时能将肠管向耻骨联合处牵拉,增加肛管直肠交接处的角度(直肠向下向前、肛管向下向后)形成“肛直角”,有重要的括约作用。 耻骨直肠肌,在收缩时能将肠管向耻骨联合处牵拉,增加肛管直肠交接处的角度(直肠向下向前、肛管向下向后)形成“肛直角”,有重要的括约作用。 直肠柱内有直肠上动脉终末支和由直肠上静脉丛形成的同名静脉,内痔即由此静脉丛曲张、扩大而成。 肛瓣和肛窦   各肛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肛瓣,有6~12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又称肛隐窝,有6~12个。此窦开口向上,窦底有肛门腺的开口,深度一般0.3~0.5cm,窦内储存有粘液,有润滑排便作用。 早在1908年Baall设想:肛裂是肛瓣被干硬粪块撕裂后向下延伸而成的线样创口。但是肛裂通常在齿线以下,距肛瓣尚远,并未见肛瓣被撕伤的痕迹,故这一说法不能成立。  肛垫下移学说 肛垫是肛管的正常结构,若其位置下移出现脱出及流血等症状时即成痔,这个学说是Thomson于1975年首次提出,其根据是:(1)Treitz肌是一种纤维肌性组织,正常情况下,它在肛垫内缠绕痔静脉丛并呈弓状与联合纵肌相连;排便时,弓的近侧纤维收缩上提肛垫,由于内括约肌远侧扩张,因而在上提肛垫的同时对痔静脉还有压缩作用。故Treitz肌又称痔的提肌及压缩器(Levator or compressor of hemorrhoids);(2)Haas-Fox(1980)证实,随着年龄增长Treitz肌发生退行变性,肛垫有凸出于肛管腔或下移的趋势。Bernstein经组织学观察,发现脱出性痔的上方直肠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纤维呈现肥大、崩解和断裂现象,有力地支持了Haas-Fox的论断。   如上所述,Treitz肌是肛垫的固定装置,排便结束后有使肛垫向上回缩的作用;如果断裂,肛垫即可出现回缩障碍。促使肛垫下移的因素很多,除年龄这个基本的重要因素外,不排除便秘、腹泻、排便习惯不良及括约肌动力失常等因素对肛垫加大下推力量的作用。Treitz肌的异常不仅使肛垫失去支持,同时也解除了对痔静脉的约束,致使静脉扩张,肛垫充血肥大;排便时肛管阻力增加,促使病人用力排便,可是越用力,充血和脱出越严重,排便更困难。起初,肥大肛垫可以无症状,属无症状痔;随着支持组织破坏加剧,痔即可由间歇性脱垂发展为持续性脱垂。由于痔脱出其表面粘膜易受粪便的反复磨擦而破损,出现溃疡、出血或疼痛,即症状性痔。Thomson曾检查66例痔病患者,发现60%的痔,脱出为始发症状,而出血为继发;出血为始发症状者仅占7%,证实了上述理论的可靠性。   肛垫系胎生时就存在的解剖学实体,它的主要结构成分是:粘膜上皮、血管、平滑肌及弹性结缔组织纤维。Thomson(1975)、Bernstein(1983)等曾将痔切除标本与尸体正常肛垫标本作对比观察,发现二者并无组织学上的明显差异。  肛垫下移学说 肛垫是肛管的正常结构,若其位置下移出现脱出及流血等症状时即成痔,这个学说是Thomson于1975年首次提出,其根据是:(1)Treitz肌是一种纤维肌性组织,正常情况下,它在肛垫内缠绕痔静脉丛并呈弓状与联合纵肌相连;排便时,弓的近侧纤维收缩上提肛垫,由于内括约肌远侧扩张,因而在上提肛垫的同时对痔静脉还有压缩作用。故Treitz肌又称痔的提肌及压缩器(Levator or compressor of hemorrhoids);(2)Haas-Fox(1980)证实,随着年龄增长Treitz肌发生退行变性,肛垫有凸出于肛管腔或下移的趋势。Bernstein经组织学观察,发现脱出性痔的上方直肠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纤维呈现肥大、崩解和断裂现象,有力地支持了Haas-Fox的论断。   如上所述,Treitz肌是肛垫的固定装置,排便结束后有使肛垫向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