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蓝细菌与小麦共生体系的创建及亲和藻株的筛选-植物学专业论文.docxVIP

固氮蓝细菌与小麦共生体系的创建及亲和藻株的筛选-植物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致 致 谢 本文是在导师庄惠如教授、郑伟文研究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三年来,导师 在我的学习、工作中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两位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使我受益匪浅并促使我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勇于攀 登。谨此之际,我衷心地感谢两位导师多年来的关怀和爱护。我将会争取更大的进 步来报答师恩。 本实验课题是祸建省中—瑞国际合作项目(99-Z.3)的子课题。在研究工作结 束2时,我要特别感谢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设备与环 境:同时要特别感谢陈坚副研究员在实验完成过程中的细心指导和技术传授;要感 谢宋铁英副研究员、周莉娟博士在蓝细菌的分子标记技术的一些指导;要感谢王明 兹老师、陈必链副教授在微生物学方面的指导;要感谢郑怡副教授、卢海声老师在 藻类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传授;要感谢研究生陈彬同学、李梅燕同学、郑凌凌同学、 陈志彤同学、包晓东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帮助;最后,还要感谢农科院生物技术中 心所有给予我帮助的职工。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同学以及所有给我帮助的人.感谢您们对我 的支持和帮助,使我顺利她完成实验。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上更加努力,不辜 负您们的期望。 固氨蓝细茁与小麦共生体系的创建及亲和藻株的筛选内容提要 固氨蓝细茁与小麦共生体系的创建及亲和藻株的筛选 内容提要 为创建固氮蓝细菌与小麦联合体系,本文针对一种自生蓝细菌(聚球藻805) 和22种共生固氮蓝细菌(12种念珠藻、10种鱼腥藻)的分子鉴定、筛选以及共培 养中的生理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①采用16SrRNA-RFLP、ITS-RFLP方法对参 , 试的23种蓝细菌进行系统分类-f研究表明23种蓝细菌(除聚球藻805外)可分为 t 2大类群组,基本上对应于形态分类学上的Anabaena及Nostoc属。但形态学上被鉴 膏Pr一” 定为念珠藻属的8981在分子水平、氨基酸水平上的分析结果被归为鱼腥藻瘸J②对 蓝细菌与小麦幼苗共培养中的作用效果进行比敏/结果表明念珠藻属的蓝细菌对小 。L 麦幼苗的作用效果明显好于鱼腥藻属的蓝细菌。其中念珠藻9101:1的效果晟佳, 苗长、苗干重、根长、根干重与对照(+N)相比分别增加了113 7%、110 3%、20.21%、 28 1 6%。其可能与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的组成(特别是胱氨酸、酪氮酸、苯丙氨酸 量)有寞r面进一步对蓝细菌的吸附能力进行比较发巩,与12种念珠藻共培养的小 √ L 麦根部的A665值显著大于与鱼腥藻共培养的A665值,这表明念珠藻能紧密吸盟在 ×唷 小麦根部。也提示了在共生体系的创建中,念珠藻比鱼腥藻具更大的优势。J④对共 培养的蓝细菌细胞形态及分化的研究结果:含氮的BGIl培养基能抑制蓝细菌的分 { 化,而氨饥饿能诱导异形胞的形成。f与BGll(-N)相比.在BGll(.N)+小麦处 t 理中,念珠藻中只有9101:1的异形膻频率与BGll(-N)处理有差异,其异形胞频 率为9.47~16.55%。同时也观察到该处理10d后,9101:1分化出大量的藻殖段,这㈣9101:1有可能作为创建共生体系的候选藻株。j—移一 关键词:蓝细菌小麦分子鉴定 RFLP共培养 __一,一—__●_一’——一————一 2 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 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In order to create the枷cial combination b咖een N2-fixlllg eyanobaeteria and wheat,this paper wm mainly studied mad explored orl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ud screening Oil frea-livin8 eyanobacteria Sytlschococcu8 805 and 22 symbiosis N2-fixing cyanohecteria strains,including 12 Nostoc SllalllS and 1 0 A,Ⅺ舭,W strains,and physiological effect of co--cultivation for cy叽0b∽劬and wheat seedling.First,system analysis of 23 cyanobaetcda$11ams by 16SrRNA-RFLP、ITS.RFLP showed timt 23 strains of cyanobaeterla could be separated mto two clusters basically con-espondirlg tO Anabaena and Nostoc gcmus 011 the bas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