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体育强国背景下的武术文化
第八章 体育强国背景下的武术文化
第一章 中华武术概述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中华武术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根植于民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华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哺育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弥久不衰。中华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意蕴,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不仅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而且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第一节 武术的概念及其历史源流
一、武术的名称演变及其概念含义
武术起源于中华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和中国文化同呼吸、共命运,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许有人会问“何为武”?武是相对于文而言的军事活动。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谥法解》中说:“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 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也就是说,要想止戈为武,首先要使自己强大,只有超敌的武力,才有可能制止对方的武力。《左传》中楚子说:“夫文,止戈为武。”《说文解字》也沿袭《左传》的说法。但这显然是后起的伦理意蕴上的曲解,在殷商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中,武字显然都是手执武器的形状。但只拿起武器还不足以说明武术确立,不会武术的人或其他动物去拿一件武器仍与武术无关。所以武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术”。“术”是什么呢?《说文解字》曰:“术,邑中道也。”段玉裁注云:“引申为技艺。”道路是通达目的地的,技艺则是方法技术之谓,都是手段,所以技艺也就被称为术。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武术源于原始时代的生存自卫活动,是搏斗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攻防技能,在对这些攻防技能进行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武术。简言之,武术就是手执器械或徒手进行搏杀和防守的技艺方法,这也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这一本质属性一经确立就不再被其他文化所左右或更改,否则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内容了。在武术技术演变的过程中,器械和拳术的关系是关键。从训练学上说:“拳术是基础,器械是手臂的延长”,但从发生学上说,应该是“先有器械技术,后有徒手技术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所包含的内容不同,称谓也不同。春秋战国时代,武术被称为“技击”“肋”,讲“拳勇股肱”“执技论力”等词。《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管子·小匡》记载:“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礼记·王制》曰:“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说明当时已有比赛形式,并通过“执技论力”来分胜负。《汉书·刑法志》谓“齐愍以技击强”。《荀子·议兵》中有依据斩首级数字给予奖金的叙述,称这种搏击敌人的技术为“技击”。《礼记》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当时把射御、角力、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
秦汉至三国(前221—280年)已使用“武艺”的名称,《三国志·刘封传》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自汉以后,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也还有“角抵、手搏”“舞练”等称谓。据考证,秦汉以来,武术发展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实用性较强的攻防格斗练习,称为“角抵”,实质是武术中摔跤的前身。“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仪礼篇·军礼部》)“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汉书·武帝纪》);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其背面有彩绘的“手搏”的场面,从图中的形象分析,“手搏”并非“角抵”,而是武术中的类似角抵的技术。另一类是以攻防格斗的动作为素材提炼加工而成的“武舞”(1997年出版的《中华武术史》认为“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此观点笔者觉得不妥 《辞海》 对武舞的解释说:“周代雅舞的一种。六舞中《大濩》《大武》属武舞。舞时手执盾、斧等兵器,用于歌颂本朝武功和郊庙祭祀。”按《辞海》的解释,武舞是歌颂本朝武功的一种祭祀的舞蹈,应归“舞”的范畴;武术的本质是搏杀和攻防的技击术,从文化形态上划分“舞”非“武”,显然,把传统武术和武舞混为一谈是有待商榷的。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武舞,源于古代征战,得胜一方凯旋后庆祝胜利时,士兵或专门的舞者身着甲胄,手执兵器或兵器道具,伴随鼓乐或口中呼声的舞之蹈之。武舞是武术动作的艺术化,应属于高一层的精神文明,而传统武术是实用技术,是舞蹈艺术的素材,是生活的原型。),特别被“百戏”吸收,艺术性更强,称为“舞练”,此种“舞练”有“剑舞”“刀舞”“戟舞”“对练”“集体剑舞”“集体矛舞”“醉舞”“狗斗舞”等,这些应该是后来武术套路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