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浮躁的心理机制跟其对策文档
第 3 卷 第 2 期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 . 3 No2
2002 年 6 月 JOURNAL OF ZHEN 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 Social Science) Jun . 2002
( )
[文章编号] 1009 - 3729 2002 02 - 0068 - 04 【社会学与法学研究】
社会浮躁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
丁立平
( 中南大学铁道校区 社会科学系 ,湖南 长沙 4 10075)
[摘 要]社会浮躁的心理因素包括人为短缺 、社会焦虑 、认知偏差 、人性复苏和价值的波动与转移
等 ,这是探讨社会浮躁的成因及动力机制应当着重考量的。鉴于此 ,应从正确引导价值观念 、培育
敬业精神和促进社会良性互动等方面来预防和遏止浮躁 , 以使社会和个体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
[ 关键词]社会转型 ;社会浮躁 ;心理机制
[ 中图分类号]C9126 [ 文献标识码]A
On dyna mic mechanism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f ickleness
DIN G Liping
( Dept . of Social Science , Central South Univ. Railway Camp us , Changsha 410075 , China)
Abstract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factors causing social p sychological fickleness have been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manmade shortage , social anxiety ,cognitive dissonance ,recovery of human nature as well as
fluctuation and transfer of values etc . .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fickleness should be prevented and kept within
limits by the means of conducting value idea ,career spiri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
Key words :social shift ;social fickleness ;p sychological mechanism
中国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有两大社会现 制或道德角度来分析 。在此 ,笔者拟从更深层面即
象是全社会非常关注并令人忧虑的:一是腐败 ,二是 浮躁的心理层面索隐发微 ,也许不无启迪 。
浮躁 。社会浮躁之风形成之初并未引起社会的重 1 人为短缺心理
视 ,而当浮躁之风在神圣的教育净土和学术殿堂之 人与动物之别在于人类具有多层次动机 ,追求
中蔓延 、把人类灵魂的导师和求真的学者由“神圣的 与欲望永无止境 ,俗语云“人心不足蛇吞象”。因此 ,
殿堂”引入腐败之地时 ,才真正引起全社会的深切忧 短缺心理是人类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客观的短缺
虑 。毋庸置疑 ,对社会浮躁问题不能听之任之 ,应认 心理也可能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