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園技三甲 景觀生態工法 案例報導 參考資料 彭美鈴老師提供
PAGE
PAGE 11
國道讓蝶道 認識紫斑蝶生態廊道
作者:陳品潔(靜宜大學生態所研究生)
您也許看過烏雲飄過空中的畫面,但是,紫斑蝶組成像烏雲一般的奇蹟景象,可就不多見了。而這樣的奇蹟,在台灣紫斑遷徙路徑上的居民,每年都有機會見到。?
紫斑蝶的遷徙路徑,與國道3號林內段的東西向恰成垂直,龐大的蝶群穿越國道時,常受亂流致死。2007年,政府、學者與民間保育團體合力推出「紫斑蝶輸運計畫」,這是一種「生態廊道」的概念,希望規劃出一條紫斑蝶的安全之路,讓它們安全地抵達目的地。
生物廊道概念是一種人工的通道,在遭切割而分散零碎的棲地之間(棲地破碎化),連接兩地的動物棲地,有點像是扮演生物遷徙過程中的「橋」,希望減少棲地隔離,增加物種基因交流。
棲地破碎化常是因為築路工程所致,歐洲科技研究合作委員會的COST-341計畫提到,減少棲地破碎化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棲地連結(habitat connectivity),「生態廊道」就是作法之一。全球各地生態廊道有諸多案例可循,例如總長4萬公里的「美洲生態走廊」,與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際75號公路興建的「野生動物跨越道」(wildlife crossing),都算是很知名的例子。國內像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採地下穿越道路涵洞;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以粗棉繩架設天橋;而在墾丁的屏鵝公路上,也有50條「陸蟹專用道」。
引導紫斑蝶過馬路
今年3月24日,高公局表示,為引導紫斑蝶安全過馬路,採取3種措施:(1)每分鐘飛越數量超過2000隻,先封閉國道3號林內段北上外側車道;預計遷徙尖峰將在4月3至5日,車道管制時段在上午9至12時。(2)國道3號林內高架路段下方裝紫外線燈管,吸引紫斑蝶改走橋下。(3)在路堤邊架設防護網,讓紫斑蝶飛越高速公路時,因防護網阻礙而提高飛行高度,避開車流。
高公局協助紫斑蝶過馬路的美意值得讚許,不過,仔細思考,在此美意之外,是否有更好的作法。長期研究紫斑蝶的台灣蝴蝶保育協會研究員詹家龍,就此3個方案提出他的建議:
詹家龍表示,蝶流量應在500~1000隻(單位樣區/每分鐘)時,就封閉外側車道。而防護網架設過高,會增加紫斑蝶體力的消耗,造成紫斑蝶傷亡。此外,紫外線生態蝶道計畫的測試結果發現,紫斑蝶不受紫光燈吸引仍堅持走橋上的現象,顯示這個部分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資料。
義守大學「國道3號林內段交通與公路設施對紫斑蝶遷徙之影響」的評估報告中,也提到「減輕對紫斑蝶影響的方法」,其他可採用的方式包括: (1)採用植栽提高紫斑蝶飛行高度、(2) 採用公路隔音牆或附加牌面之警示桿、(3) 穿越段採用覆蓋構造。
另外,發展「動物穿越道路涵洞」計畫的陽管處保育科研究員黃光瀛博士,則認為蝴蝶的遷移蝶道路線固定,國公局可就這些路段架設「隔蝶板」,讓蝴蝶高空通過;或者設置一個弧形的透明隧道,以區隔蝴蝶與汽車和汽車所引起、形成的氣流對流。而義守大學生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鄭瑞富曾建議,「預先在車道南側農地大量植栽,緩慢地提升紫斑蝶的飛行高度,蝴蝶就能安然度過車輛的傷害。」
生態廊道基礎:長期環境監測
專家的建議,莫不希望讓台灣珍貴的紫斑蝶遷徙受到確實的保護。不過,生態廊道的設計基礎,尚需仰賴長期的環境監測資料,目前台灣工程還是普遍存在「生態調查資源少、作業時間短」的情形,對於以建構生態廊道保育野生動物棲地的方式,恐怕成果仍有限。1980年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便指出:「如果沒有進行長期的生態研究,我們很難精確地預測人類行為對許多生態系的影響,至少難以做到對決策者提供有用的預測……。」
從台灣此次「國道讓蝶道」引發國際媒體及社會持續高度關注,封閉國道的美意,引起的「紫蝶」效應,為台灣的生態工程樹立了重要里程碑。雖然,高公局的作法在2007年沒有達到明顯實質的效益,不過,從帶動社會的紫蝶熱潮看來,「國道讓蝶道」確實已為紫斑蝶的保育開出一條有創意的先鋒之路,也為國內生態關懷觀教育鋪下路基。詹家龍指出:「紫蝶幽谷的生態研究,我們台灣人最有條件去做,國外的人並沒有辦法去做這麼長期的觀察。」紫斑蝶之路需要更多人的關心與投入。
社區、校園水系環境大改造 奇岩社區的綠色學校
作者:高美華(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奇岩社區位於繁華台北都會區的一隅,卻有著樸實的鄉村景色,偶而飄來大屯山的綠草味道,夾雜著北投溫泉的硫磺,社區環境優美有山有水。丹鳳山屬於低海拔闊葉森林,由於地殼變動的關係還有海岸植物如林投等,又因緯度及氣候等因素,生長了許多耐風抗旱及中高海拔的植物,其奇特植被、特殊地質構成自然生態與特有的地質風貌。
「中崙仔溝」源起丹鳳山,貫穿全社區的水系空間,形成都會型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