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传统木结构建筑足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
摘要:传统木结构建筑在既往的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对传统木结构建筑足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确定木结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应答状况,研究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地震反应的变化规律,为现存的中国悠久的木结构古建筑的加固、修善寻找有效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木结构建筑;振动台试验;动力特性;墙面板;屋面刚度
?
??? 1 引言???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结构体系博大精深,代表着东方的建筑文化,成为东方的建筑文化瑰宝,在世界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深远,远及日本、韩国等国家[1]。 然而,许多传统木结构建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消失了,只有很少部分的木构建筑遗留了下来。随着时光的流逝,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破坏也日趋严重,保护、维护以及加固这些传统木结构建筑已迫在眉睫。为此,本文着眼于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通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的研究方式讨论其抗震机理,为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保护、维护以及加固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技术性的参考。 本次试验是2007年1月在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兵库抗震工程研究中心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对结构整体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的方法考察模型的动力特性以及在地震作用前后动力特性的变化,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以及破坏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2 试验概况??? 2.1 模型介绍??? 本模型为足尺试验模型,试验模型的构件全部由木材制作,主要构件所用木材来自德岛县产的杉木。试验模型为带墙面板的传统梁柱榫卯结构,模型为一层,平面尺寸为10.92m×3.64m。分为柱脚固定和柱脚滑移两个试验模型,本文主要介绍柱脚固定试验模型(下图中左边的模型)。柱脚固定试验模型层高为2.93m,柱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均为1.92m,柱截面和基础梁截面尺寸均为120mm×120mm,屋面外框架梁截面尺寸为120mm×270mm,次梁截面尺寸为120mm×210mm。 本次试验考虑了墙面板的三种配置方式,从而实现房屋刚度的不同偏心,以及屋面分别为刚性、半刚性、柔性三种情况,分别进行振动台试验,考察不同的墙面板配置和屋面刚度对房屋整体构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的影响。 2.2 加载方案、测点布置及试验阶段??? 试验模型的短边方向(Y向)为主要的加振方向,作为主要的输入地震波,使用了日本建筑中心模拟波(BCJ-L2),进行最大加速度分别为100、200、300cm/s2的地震波加振试验。为了了解房屋在墙面板配置C情况下受到大震时的损伤状况,使用了JMA神户波。 在振动台的台面、模型的顶部分别安装了加速度计和位移计来采集各测点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在柱子上下端分别粘贴了应变片,以获得各阶段模型的内力变化情况。 本次试验共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振动台试验。第一阶段为半刚性屋面时,分别进行三种墙面板配置下的振动试验;第二阶段为刚性屋面时,分别进行三种墙面板配置下的振动试验;第三阶段为柔性屋面时,分别进行三种墙面板配置下的振动试验。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破坏现象??? 本次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及到试验体拆卸的时候进行了各部分的损伤观察,在这里叙述其主要的损伤状况。 随着输入加速度的增大,在干式土壁覆面板上出现了裂纹以及固定覆面板的少许角部螺钉被拔出。特别是出现由于柱子脚的浮起,着陆的时候冲击螺钉使其拔出的现象。同时,在柱子底面,由于跟基石的摩擦边部卷缩磨损,柱脚截面边部的棱角变得模糊,大约磨减了1~2mm左右,在试验后的基石上发现了细小的磨损粉。 试验结束后,通过拆卸模型时的损伤观察,发现在柱子和横梁的榫卯结点处有较大的缺损。除此之外,柱子和地梁的交接处也有损坏;柱头及柱脚在内栓的连接处有旋转拔出的现象;在榫头处内栓附近有木块割裂的现象,栓孔处也出现了裂缝;有些节点处的榫头甚至发生断裂。 3.2 模型自振频率的确定??? 在进行动力试验前后,对试验模型进行了最大加速度为25cm/s2的白噪声扫频试验,以确定模型在振动试验前后的动力特性。 在试验模型短边方向(Y向)和长边方向分别加振,通过对各测点的频谱特性、传递函数以及时程反应分析,可以得到模型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前后的自振频率。由加速度时程经FFT变换得到相对台面的传递函数[2][3]。在模型结构的自振频率处,由于共振效应传递函数曲线出现峰值,通过传递函数曲线峰值所对应的频率值可以确定模型的自振频率[4][5]。通过白噪声扫频得到模型加振前后短边方向(Y向)的一阶自振频率及周期如表1所示。 地震波加振后,各种情况下结构的自振频率都有所降低,谱曲线中振幅变小明显。地震波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