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个人介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农村三部曲》 茅盾自1928年写《创造》到1948年发表《春蚕》共创作了50余篇短篇小说,大部分收入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烟云集》、《委屈》和《耶稣之死》等集中,其中《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是茅盾三十年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茅盾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一部分,是社会分析小说的优秀之作。   《春蚕》、《秋收》、《残冬》共同组成了《农村三部曲》。三部作品最有特色的是《春蚕》。 《春蚕》 《春蚕》是茅盾小说“农村三部曲”中的第一篇,在三部曲中成就最高,也是我国三十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佳作。 1、主题:小说通过一个典型的江南农家——老通宝及其儿孙们,因春蚕丰收而负债破产的悲剧故事,不仅真实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经济的破产和蚕农们的悲剧命运,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春蚕愈熟,蚕农愈困顿(丰收成灾)”现象的社会原因。 2、人物: 1、老通宝:是老一代农民:善良勤劳、朴实坚韧;迷信保守,安分守己,有顺民思想。 2、阿多:老通宝之子,是开始觉醒但尚未找到出路的新一代农民。父辈特点:朴实能干、善良忠厚;新特点:年轻活泼、壮健有力、乐观爽朗、乐于助人、逐步觉醒有了新思想。 3、《春蚕》的艺术特色 (一)《春蚕》的艺术构思非常精巧。作品以蚕事的自然顺序(洗蚕具→窝种→收蚕→头眠→二眠→大眠→上山→浪山头),贯穿了希望——希望与恐怖交织——失望的具体内容,从而巧妙地把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很好地糅合在一起。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具体活动及其内心世界,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出作品的时代特色。全文首尾照应,相辅相成。 (二)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肖像、言行、心理的细腻描写及对比手法、个性化语言运用等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老通宝为夺得春蚕丰收,内心处在“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惧”的矛盾之中,作者抓住这种精神状态细腻地刻画了老通宝希望、紧张、焦虑不安,且喜且忧的心理变化,使老通宝的形象真实可信;作者还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对新老农民形象阿多与老通宝形象的塑造时,作者就处处对比,以显示二者性格的不同,表明作者的鲜明立场:老通宝所走的是一条绝路, 而阿多所走的才是中国农民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状态、求得翻身解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作品还通过个性化语言的运用来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个性更突出。如老通宝说:“那母狗是白虎星,惹上了她,就得败家。”这就把老通宝的迷信思想、对荷花的仇视情绪以及对发家致富的渴望心理揭示无余。又如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说:“不要来问我,阿爹做主呢!……老糊涂的听得一个洋字就好象见了七世冤家。洋钱,也是洋,他倒又要了”这种语言既表明她与老通宝有思想距离,也表现了她老成、讲求实际的个性特征,很切合家庭主妇的身份。   (三)逼真的风俗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使《春蚕》独具特色。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生机盎然的桑林的描写为刻画老通宝的性格和命运做了铺垫,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不仅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透露出江南农村的乡土气息。对于蚕事(养蚕)进行的全过程,作者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加以表现。从窝种、收蚕、头眠、二眠、大眠到上山都作了交待。其中细写了收蚕这个隆重的仪式,生动地再现了人们对养蚕的态度,乡土气息很浓。 五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一)积极建设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二)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落花生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三)散文创作: 1、1927年以后:《卖豆腐的哨子》、《叩门》等——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幻灭的悲哀; 2、30年代: (1)《故乡杂记》、《乡村杂景》等——农村的纪实散文 (2)《雷雨前》、《沙滩上的脚迹》等——对革命的呼唤; (3)40年代初:《风景谈》、《白杨礼赞》等——革命生活的赞歌,二文是其代表作。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六 茅盾创作的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一)主题先行,创作多是有意为之,用文学来解答具体的社会问题,造成艺术上的失误,《虹》(描写从“五四”时期到1927年近十年的时代面貌和青年思想发展历程) 、《三人行》、《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清明前后》等。 (二)因为生活积累和理论认识上的不足,而又过于追求创作中宏大的气势和史诗性的场面,使得有些作品难以为继,只能半途而废,如《虹》、《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锻炼》、《霜叶红于二月花》 等。 (三)理性大于情感,这是由作家的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