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潍医附院康复医学科 郎园园;针灸疗法
运用刺法和灸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法
古称“砭刺”,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灸法
古代“灸焫”,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又包括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针刺方法
针刺方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主要包括
毫针刺法、电针法、头针疗法和其它针法(包括腕踝针、三棱针法、耳针、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等);耳穴压豆;;检查:针尖、针身、针柄、针根;体位的选择
选择体位的重要性
取穴准确
操作方便
持久留针
防止针刺意外
临床常用的体位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仰卧位
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仰卧位舒适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劳,易于持久,为临床最佳体位
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的腧穴;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定穴与揣穴
腧穴的定位,称“定穴”。针灸获效的基础。
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
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称“揣穴”;消毒
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毒
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毒;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
浅刺与深刺均可,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
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
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弹法;针刺得气
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
得气的指征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热、触电感、抽动、蚁行感、不自主地肢体活动等
医者手下的感觉: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未得气时的轻松虚滑慢慢转变为沉紧;或感到肌肉跳跃、抽动;针刺得气
得气的意义
得气是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得气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速迟可推知正气盛衰
补泻的基础与前提;针刺得气
得气的方法分为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
催气法常有:搜气、循摄、弹震,另外刮等
守气法常有:推弩、搬垫
;针刺得气
影响得气的因素:医患双方、环境
气至病所
行气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
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浅入深地分层进入,三进一退,以针下产生热感为疗效标准
透天凉
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泻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深而浅地分层退出,一进三退,以针下产生凉感为疗效标准;烧火山;烧山火(热补)组中皮肤温度升高1℃以上者占87.7%,面温度升高最多者可达4.9℃;透天凉(凉泻)组中皮肤温度下降1℃以上者占87.8%,而皮温下降最多者可达5℃。血管容积波描记结果分析,用热补手法血管容积被多数表现为上升,高峰出现在针后15分钟,占总数的73.2%;用凉泻手法后,多数病人血管容积波下降,高峰出现在针后30分钟,占总数的58.5%。(来源:养身主)
;;留针与出针
留针法
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
静留针法:短时间、长时间
动留针法:间歇行针法;;;
头皮针 又称头针,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线作为刺激部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法 ;额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头、鼻、舌、眼、咽喉病等;额旁1线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穴向下刺1寸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忡、胸痹心痛、感冒、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额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向下1寸
主治:胃痛、痞满、腹胀、泄泻、胁痛等脾、胃、肝、胆等中焦病;额旁3线
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
主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7张PPT)(内嵌音频+视频).pptx VIP
- 第四章:as-ad模型习题&答案.doc VIP
- 牙周病治疗翻瓣术.ppt VIP
- 《OSI参考模型体系》课件.ppt VIP
- 2025年牙周病治疗翻瓣术.pptx VIP
- GB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ocx VIP
- 2025年陕西省高考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docx
- 线路板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docx
- 第一章 1.中融-隆晟1号结构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优先A12信托计划说明书.pdf VIP
- 2025-2030中国六氟磷酸锂(LiPF6)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研究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