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12).doc

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12).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7.12) 一、基本概况 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 1928年,蔡元培、林风眠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这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正是以今天意义上的美术学作为核心学科,在中国最早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成为中国美术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建院79年来,我院美术学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英才,创造了如美术学博士点、中国书法高等教育、新媒体艺术教学等诸个艺术教育的第一,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其强调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当代东方艺术创造的“和而不同”的学术脉络和宗旨,在中国的美术学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我院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得批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具有明晰的强调“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既重视建院以来重要学术脉络的梳理和继承,树立民族精神的高峰意识,保证学科的深化和发展,又针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趋向,涵融和吸纳新的艺术媒材和语言,塑造与时俱进的发展格局。本学科点自2002年就提出美术学人形生态学科结构(见P19附图)的思想:以美术史论研究方向为心脏,以中国画学、书学研究方向为头脑,以绘画艺术研究方向为臂膀,以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方向、新媒体和综合艺术研究方向为迈动的双腿。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围绕人形生态结构展开,分中国画学与书学研究、美术史论研究、绘画艺术研究、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和新媒体与综合艺术研究五个研究方向。 在这一富于特色性和包融性的结构平台上,我院美术学学科活跃着一支高水平的国家级的教师队伍,学科梯队布局合理,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五年一届、代表国家最高创作水平的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成绩优异,单位作品入选数和获奖牌数在全国稳居第一。 我院美术学学科高度重视“艺理通、中外通、古今通”的育人思想,在全国率先创立实践类理论研究博士的培养,有效地塑造了学者型艺术家的高度。同时还提出诸如中国当代艺术的跨文化语境研究、中国文化现代性研究、亚洲文化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力量,策划和举办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活动。我院学报《新美术》为全国唯一列入CSSCI检索系统的美术专业刊物。 2003年,在国家和浙江省的支持下,我院南山校园整体改造工程竣工,西子湖畔的优美校园完整交给本学科教学和研究之用,并初步建成多画种专业的造型艺术实验室群,教学条件达到国内外领先。 2004年,本学科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核心学科,以所有指标全A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是原文化部部属院校中的第一所。2005年本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于这些互动的架构,深厚的积淀,突出的成果,以及优良的条件,我院的美术学学科已经成为世界当代艺坛中令人关注的创作和研究平台,担当起国际一流美术学学科应负的责任。 2、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美术学院的构建与教学均以美术学为主。美术学包涵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与视觉造型相关联的艺术文化门类。它既代表着各个民族独特而悠长的视觉文化历史,又溶化而成内涵明晰、特征强烈、具有人类普适意义的学科主体;它既涉入东西方视觉文化瑰宝的研究和创造的各个领域,又形成人类自我塑造的一条重要的精神通道。今天国际上,所有国家都通过建立独立而高层次的、以美术学为核心的美术学院,建构视觉造型研究和创造的平台,来体现一国之强大的文化传统和视觉特征,进而彰显这个国家的视觉文化的时代创造力。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级美术学院美术学的教学与创作水平体现了这个国家的视觉文化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当代艺术和美术教育都同时面临着全球境遇与本土资源共生、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互动、都市严肃人文关怀和时尚娱乐文化彼此促进的复杂而充满生机的历史性局面。悠远深厚的传统艺术如何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迅疾变化中保持特点,传承拓展?当代艺术的创造型人才如何在美术学构架中,开启个性,勇于创新?在一个新的图像时代来临之时,如何迅速建立起传统艺术形式与以电子媒介、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共生互动的教学与创作平台,并由此来更新和强化美术学教育体系? 所有这些问题,都催生着当代视觉艺术及其教育的全球性的深刻转向。全球性的跨文化境域带来后殖民文化及其身份、多元文化的差异性等广泛讨论,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深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视野之中。国际上的美术学院曾经引为核心的以绘画、雕塑为主的美术学体系,一方面面临浓厚而尖锐的社会人文关怀的挑战,另一方面面临技术文化的虚拟却又迫切的感性方式的变迁,正持续地走向衰微。与此同时,美术艺术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的智性方式,正通过社会资源的重组、消费资料的关注、新技术语言的利用、现成品的挪用,转生而为另一类形态的艺术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