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行,抗也”疏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释名》“行,抗也”疏证   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这条声训以“抗”为“行”的语源。经过论证,我们知道“行”作为名词是“道路”,作为动词是“行走”,“抗”由“亢”孳乳而来,“亢”是人颈,故“亢、抗”引申而具有“高举、强大、抵御、当对”等义。“行,抗也”之“抗”当释为“高举”。刘熙释“行”为“抗”,除了因为“行、抗”读音相近外,还因为行走动作需要举足。   关键词:释名 行 抗 声训   汉代刘熙的《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寻求语源的著作。《释名·释姿容》谓:“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行”上古音属匣母、阳部,“抗”上古音属溪母、阳部。匣溪旁纽,阳部叠韵,“行、抗”音近。故从语音上看,以“抗”训“行”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从词义上看,“行、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解释词语的意义,最好是找到其语源,方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今试从“行、抗”二词分别入手,一探究竟。   一、释行   许慎《说文解字》略早于《释名》,是书谓:“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许据小篆析“行”字为“彳、亍”,又释“彳”()为“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释“亍”()为“步止也,从反彳”,实际上是将“行”字左右两分,谓其由正反兩胫构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进一步解释道:“三属者,上为股、中为胫、下为足也。单举胫者、举中以该上下也。胫动而股与足随之。”而林义光《文源》却反对说:“按不象人胫形,古文作,三属亦不相连。从彳之字,皆以行为义,彳实行省,不为字。”[1](P542)   按,林说以“彳”古文字形“三属亦不相连”驳之,一语中的。“行”甲骨文作、等形,金文作、等形[1](P538),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谓:“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石鼓文或增人作,其义甚明。”[2](P398)因此,“行”字象形,其构形本义为道路。《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毛传:“行,道也。”[3](P288)故许慎拆而释之不妥,而段氏亦沿其误。   当然,无论许、段对“行、彳、亍”的字形解析如何,其释义总未离开行走的范畴,这无疑是对的。“行”作名词是道路义,作动词则是行走义(又写作“”),两义之间明显存在引申关系。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卜辞之原始意义当为道路,乃名词;则象人行于道路,乃动词也。固行字亦作动词用,后世字遂罕见耳。”[1](P543-544)   《释姿容》“两脚进曰行”,是将“行”作为动词。   二、释抗   我们认为,“抗”是“亢”的孳乳词,“亢”是人颈,“抗”之意义由人颈细长之义引申得来。试论述如下:   (一)亢是人颈   1.从字形角度看   《说文解字》:“亢(),人颈也。从大省,象颈脉形。凡亢之属皆从亢。颃,亢或从页。”杨树达《文字形义学》:“象胫脉理,本形。象人首,示所在之他形。盖之为颈脉,不必确然人皆知之。示其在人首之下,则颈脉之象显白无疑矣。”[4](P71)   可见,“亢”(上古音见母、阳部,今读作ɡānɡ)的构形本义是人颈,为象形字,          亦增形符作“颃”。《尔雅·释鸟》:“亢,鸟咙。”段玉裁解释说:“此以人颈之偁为鸟颈之偁也。”(见《说文解字》“亢”字段注。)   与“亢”造字之义相似的还有“嗌”,可作“亢”象人颈的辅证。《说文解字》:“嗌,咽也。……籀文嗌()上象口,下象颈脉理也。”杨树达释“”说:“为人颈,下象颈脉,与此籀文为互证。”[4](P118)   2.从意义角度看   段玉裁说:“亢之引申为高也、举也、当也。”“亢”音转可作动词、形容词(上古音溪母、阳部,今读作kànɡ),主要意义如下:   有高、举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无亢不衷”孔颖达疏:“亢,高也。”[3](P2099)《礼记·明堂位》“崇坫康圭”郑玄注:“康读为亢龙之亢。”孔颍达疏:“亢,举也。”[3](P1490)。举物则高,高、举二义相近。   有正直、强大义。《汉语大词典》释“亢直”:“刚强正直。《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恕在朝八年,其论议亢直,皆此类也。”   有抵御义。《左传·宣公十三年》“而亢大国之讨”杜预注:“亢,御也。”[3](P1885)   人颈的特点是细长举头,故有举义。我们又发现,其实细长、高举、大、热、打击(抵御也是打击)等意义是存在引申关系的,试以几组谐声字证之:   表1这几组谐声字在意义引申上构成相互佐证的关系,体现了词义引申的系统性。当然,若不局限于谐声字,而以音近义通之范围求之,相信该表还可继续扩展,缺位之处亦可填补完整。不过,就本文的目的来说,该表已能帮助细长与其高举、大、热、系等义存在紧密的引申关系。盖诸义皆由细长之义源起,细长则高、大、强(热是日照或火强大),又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