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平原龙冈LG孔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化记录.pdfVIP

苏北平原龙冈LG孔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化记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7 卷第2 期 地 理 研 究 Vol.37, No.2 2018 年2 月 GEOGRAPHICAL RESEARCH February, 2018 苏北平原龙冈LG 孔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化记录 1 2 夏 非 ,张永战 (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南京 210013 ; 2.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 210023 ) 14 摘要:通过研究已经获得的苏北平原龙冈LG 孔岩芯野外描述、照片、粒度、C 测年、有孔虫、 孢粉、重矿物等原始测试分析数据,并参考邻区发表成果和该区新近补充的资料数据,再分析 和讨论了LG 孔的地层层序、年代框架和环境演化记录等内容。结果表明:①LG 孔34.8 m 岩芯 保存了MIS 4 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记录,先后经历了河漫滩、河湖相洪泛平原(第二硬黏土层)、较 开放潮滩的潮间带和潮下带、较开放潮滩的潮下带、较开放潮滩的潮间带和潮上带下部、河湖 相洪泛平原(第一硬黏土层)、潮上带滨海沼泽和海岸沙堤等一系列环境演化过程,其中潮滩环 境的MIS 3 海侵层发育;②西冈贝壳沙堤龙冈段的全新统厚度很薄,一般在10 m 以内,由于LG 孔可见两个硬黏土层,应位于古河间地而非下切古河谷区,且以其第一硬黏土层顶面作为全新 统底界更为合理,故原报道该孔全新统厚达25 m 难以成立;③老于末次冰盛期的常规和加速 14 器 C 测年数据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加之淤泥和钙质结核等测年材料易受污 14 染等,故LG 孔第二硬黏土层中的2 个 C 测年数据明显偏年轻,皆不宜用于解释地层年代。 关键词:苏北平原;晚第四纪地层;环境演化;贝壳沙堤;硬黏土层;MIS 3 海侵层 DOI: 10.11821/dlyj201802015 1 引言 苏北平原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南北介于长江江苏段北岸与连云港岚山头之间, 西侧以一系列低山丘陵为界,山体走向大致上自岚山头向西延伸至洪泽、高邮湖泊群 后,呈弧形弯曲向南、东南延伸至太湖内侧,东侧濒临南黄海。根据地貌与沉积特征, 苏北平原可划分为徐淮黄泛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区、苏东滨海平原区以及长江三角洲 [1] 平原区等地貌区 。苏北平原是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处于始自燕山运 动的苏北坳陷内,第四纪以来长期持续沉降,加之长江、黄河及淮河等大中型河流以不 同时空组合方式不断影响这一地区,因此该区对第四纪海面变化和海陆环境变迁反映十 分敏感,是全球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对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沉降海岸的第四纪海面变化和海陆变迁记录,是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苏北地区水资源保护性开发、滩涂围垦利用和 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从苏北平原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成果看,各个地貌区的研究程度并不平 收稿日期:2017-08-02; 修订日期:2017-11-29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013CB95650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B);国土资 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011019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 (919801) 作者简介:夏非 (1985- ),男,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河海交互作用与沉积环境演化研究。 E-mail: njuxiafei 1985@ 通讯作者:张永战 (1970- ),男,山东诸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滨岸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研 究。E-mail: zhangyzh@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江南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