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简文字中读作舌根音的几个章组字大西克也逝噬制.PDF

战国楚简文字中读作舌根音的几个章组字大西克也逝噬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戰國楚簡文字中讀作舌根音的幾個章組字 大西克也 (一)“逝”、“噬”、“制”、“折”、“誓”、“晢” 今本《老子》第二十五章云:“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郭店楚簡《老 子》甲本簡22中相當於“逝”的字作“ ”。 今本《周易 ‧睽卦》云:“六 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上博(三)《周易》簡 33 中與“噬”相當的字 作“ ”。二字所從之聲符“ ”、“ ”為“ ”(即“遣”字初文) 的異體。“遣”為溪母元部字,而相對應的“逝”、“噬”都是禪母祭部字。韻 母雖是祭元陰陽對轉,但聲母舌牙不同,故對這些字的釋讀有不同的看法。我曾 撰文討論《老子》中此字讀作“去”義的“遣”,以為“遣”、“逝”是同義詞, ① 不是通假字。 從《老子》、《周易》的“ ”聲字都為禪母字此一事實看來,我以 前的讀法顯然有問題。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逝”、“噬”二字古讀舌根音,所 以在楚簡裡用“ ”聲字來表達。郭店楚簡《語叢四》簡 19 云:“善事其上者, 若齒之事舌,而終弗憒。”原被讀“憒”的字作“ ”,孟蓬生先生和王寧 先生讀作“噬”。②上博《周易》簡33的字似乎印證了他們的看法。這個詞後來 ③ 產生顎化變成舌面音,然後纔有以“噬”字表達的習慣。 “噬”從“筮”得聲, 在傳世資料中,“筮”聲諸字中不出現見系字,無法得知“噬”古讀是舌根音。 所以王寧先生提問說:“‘齧’與‘噬’畢竟是兩個字,“ ”字到底該釋為哪 一個?”④ ⑤ 李零先生認為讀“噬”對,讀“齧”不對。 其實讀“噬”讀“齧”都 對。孟蓬生先生曾指出“齧”與“噬”本一字一詞,⑥這個思路方向很准確,只 是他沒有談到具體語音。 中古章組中有部分字來自上古舌根音,這是音韻學家比較一致的看法。章見 二系經常有諧聲關係,如“岐”從“支”聲,“衹”從“氏”聲等。日本學者河 野六郎先生提倡“第一次顎化”學說,主張這些古讀舌根音的章組字,在某些條 ⑦ 件下產生顎化,變成舌面音。 至於哪些章組字古讀舌根音,此問題比較棘手。 主要的判斷手段是諧聲系統,看看有沒有讀舌根音的字。但是聲符的選擇可能有 其偶然的因素,即使古讀舌根音的章組字,其諧聲系統如果不出見系字,則無法 知道它的正確古音。另外,傳世文獻中的異文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能將其 絕對化。因為異文也有其時代層次,有些後世的異文是在顎化發生之後才出現, 1 並不可靠。現在戰國楚系文字中有豐富的諧聲和通假字,可以用來甄別古讀舌根 音的章系字。 上文指出“逝”字古讀舌根音,接著討論一些相關的問題。“逝”從“折” 得聲,那麼“折”字是否古讀舌根音。我認為是肯定的。在楚簡中“折”和 “制”、“製”經常通假,如:九店楚簡簡 36:“折(製)衣裳”,上博(五) 《三德》簡8:“衣服過折(制),失於美。”“制”、“製”皆為章母祭部字, 因為“制”字聲系有見母的“猘”字,所以有的音韻學家將其擬為舌根音。⑧ “制”聲古讀舌根音,還有一個證據。今本《周易‧睽卦》云:“見輿曳,其牛 掣,其人天且劓。”“掣”字《說文 ‧角部》引《周易》作“觢”。香港中文大 學文物館藏楚簡《周易》簡2作“介攴 ”,為見母“介”聲字。由此可見,“掣”、 “制”及與此諧聲的“折”字均讀舌根音。此外,金文中“誓”字作“ ” (《散氏盤》)、“ ”(《鬲攸从鼎》),從言折省聲,其聲母也應是舌根音。《大 克鼎》:“天子明哲”,“哲”作“ ”,從“德”“折”省聲。“哲”為知 母字,從“折”得聲,於音不合。按,《春秋穀梁傳‧桓公十四年》集解引《五行 傳》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哲。”《經典釋文》:“哲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