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侯玉兰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信阳464000) 摘要: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一员。据1990年统计共有459.3万人,分布在约占全国面积1/4的青藏高原上。[1] 作为民族文化最集中表现之一的服饰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藏族由于所居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独特性的民族服饰。本文在总结藏族服饰的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研究了藏族服饰与所处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制约关系,宗教信仰及民族审美情趣和各民族间的交流等对藏族服饰产生发展的影响。并对自然环境变化可能引起服饰变化进行了预测和目前藏族服饰受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变化进行了简述。 关键字: 藏族服饰 地理环境 民族交流 宗教信仰 藏族曾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神秘的民族。随着每地与藏区交流的,我们对藏区同胞有着越来越清晰的了解。一提到藏族服饰,人们立刻会想到独特的藏袍。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与其存在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藏族服饰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与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藏族传统服饰的特征 藏族服装的大众特点是的襟袍式,前袍大,后襟小。[2]农区男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还有用墙倡做的上衣和裤子。男式袍一般用黑白氆氇做料子,也有用毛呢哗叽做料子的。男穿藏袍时里穿百衬衣较多,外再穿藏袍。藏袍一般比人身高长,穿时把腰部提起,腰面系上绸子腰带,垂下去的部分路过膝盖。牧区因气候寒冷故穿皮袍,男式在襟,袖口,底边外镶有边宽约12厘米的平绒,灯心绒或毛呢。女牧民皮袍外边用“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料做宽边,美观大方。牧区的皮袍肥大,袖宽,腰带一系,腰以上形成一个大囊袋,可放随身东西还可放婴儿。农区和城市妇女的藏袍以黑氆氇和其他色的哗叽呢做料子,冬季穿有袖的长袍,夏穿无袖的,内穿各色鲜艳的丝绸衬衫,腰前围一块“帮典”(毛织彩色的横条围裙) 藏族服饰中佛珠,哈达,帮典,项饰,头饰不可或缺。妇女喜欢将头发结成许多小辫子。有的用镶着宝石,珊瑚的辫子套保护和装饰头发,不带发套的则在头发上插上宝石,珊瑚,玻璃珠或蜜蜡石的饰物。[3]颈胸悬项链,金银“呷乌”(内装小佛像或活佛喇嘛神物的金属小盒)或皮制小袋[4]两耳挂各色耳挂,双腕满绕银镯,手上套指环,各种配饰琳琅满目。 fig1. Tibetan finery 帽子种类繁多,有喇叭形的,直筒的,还有露出前舌或双舌的。男女藏靴底高两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后留有开口以便穿脱。 2藏族服饰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1自然环境 藏族社会从其先民羌人起自有史书记载的秦汉以来,其活动范围就基本局限在今天青藏高原及其周围辽阔的草原上。其生存自然环境有其明显独特性。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5]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这就决定了它的封闭性。由于它地处高寒,青藏高原的气压很低;空气比较干燥,稀薄且含氧量低;太阳辐射比较强:温度低,气温日变化显著;天气变化快,大多数地区是荒山荒原,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地形复杂多变,气候本身也随地区不同而变化很大。自然环境恶劣。 2.2藏族服饰适应于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 一般而言,服饰对于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有怎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服饰需要。 藏族的前身是羌人,起源于甘,青。[6]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期起青藏已有以羌人为主的人类居住。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为适应生存,生活环境,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逐渐形成了巧妙的抵御极寒天气,对付剧烈温差的服饰和衣着方式。 主要表现在长袍一系上腰带,胸前空隙可当作兜用,外出时可放糌粑,茶叶,和饭碗等,甚至可放婴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子系于腰间,调节气温,学要时再穿上,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为温暖的大睡袋,一衣多用。高寒的高原气候环境不仅决定了藏族服饰的基本样式也决定了藏族服饰的质地必须厚实和耐寒。因此,藏民多穿皮,毛,毡,靴及厚衣裙,特别是长袖袍非常实用。这些都自然地适应于藏民族居住的特定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此外,如前介绍的青藏高原所提到的四面环山的封闭性也使得藏族服饰大体结构很少有所变化。 2.3自然环境变化可能引起服饰变化的预测 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1951—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近50年来随时间均呈增温态势。[7]作为“世界第三极”,在全球中青藏高原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