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的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崔瑞刚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 郴州, 423000)
摘 要 本文研究了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分析了原因,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 问题 对策
作为一种语言和工具, 高等数学已经成为四年制各类大学生和三年制理工类大学生的必
修课。 但高等数学的概念多、定理多, 证明技巧性强, 从而形成了高等数学抽象性、逻辑性较强 等特点。这些特点给一些一年级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甚至使他们产生了畏 难情绪。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其中之一是高等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中
间地带”。 高等数学作为中学数学的继续和提高, 其某些内容必涉及了一些初等数学知识。 而 这些知识可能因为不是高考的内容, 或是中学数学课本里没有, 或是中学教师没讲透, 或是讲 授的角度、侧重点与学习高等数学的要求不相符合。而大学教师都认为这些初等数学知识理应 在中学讲授, 学生大概已经掌握, 从而未予重视, 一带而过。结果就造成某些知识点链脱节的现 象。如不等式的放缩法, 二元不等式 (组) 的几何意义 (区域) 等知识点就是如此。其二是中学生 在逻辑和思维方式上有不少缺陷。 比如有些学生认为不等式“3≥3”不成立等等。 因而当他们
进入高校遇到高等数学中复杂的逻辑结构时, 就显得有点束手无策, 解证问题的思路就会受 阻。其实他们长期在中学里形成的思维定势, 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已不再适用。其三是学习形式 上有差异。 在中学, 学生基本上是被老师“牵”着鼻子, 围绕者高考指挥捧走, 态度端正, 目的明
确。 在大学里, 老师彻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且学习目的又不太明朗, 因此暂时缺少学习动 力。这对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有点难以适应。其四是中学数学的学习十分重视解题技巧, 但往往
只重结果, 不重理论。而高等数学的学习却要求对概念、法则理解要深刻、清晰。其五是传统的
中学数学学习以知识记忆为主, 以计算技能为重, 学生下课后忙于做习题, 很少逐字逐句推敲 概念、法则、定理, 只记住了一些结论, 忽视了定理证明的思路梗概和方法。 而高等数学的学习 以理解为先导, 注重分析、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大学生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一
个过程。
针对以上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教与学间的几个衔接问题, 谈谈本人高等数学教学的几个 对策:
1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中间地带”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高等数学概念需要
一些学生未必掌握的初等知识作辅垫, 应在讲授这些概念之前, 复习或者讲授相关的初等数学 知识, 或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实例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顺利通过“中间地带”。在二重积分计算中,
68数学理论与应用第 22 卷常常会用到极坐标方程的有关知识, 譬如求两条用极坐标方程表示的曲线所围图形的
68
数学理论与应用
第 22 卷
常常会用到极坐标方程的有关知识, 譬如求两条用极坐标方程表示的曲线所围图形的公共部
分的面积。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先画出两极坐标方程所表示的曲线, 然后, 再根据图示确定 积分的上下限。可是对此学生倍感困难。虽然极坐标知识在中学学过, 但中学解析几何的重点 是二次曲线, 不太重视极坐标 (方程) , 也没有把描绘极坐标方程的曲线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此, 不妨先介绍一些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及根据极坐标方程描绘其图形的方法。 这样可以减轻
学习困难, 增加学习信心, 克服畏难情绪。
我们不能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仅仅理解为数学在客现实践方面的应用。 利用已掌握的数 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也是数学的应用。在讲完某些高等数学知识之后, 可回过头来看看相关的 中学数学问题, 这样居“高”临“下”, 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理解, 让他们感到高等数学确 实要“高明”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如讲完拉格朗日乘数法之后, 要
求学生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证明: 若 a、b、c∈R + , 且 a + b+ c= 1, 则 a 2 + b2 + c2 ≥ 1 . 当学生见
3
到如此熟悉的中学数学问题时, 异常兴奋, 都积极思考, 思路洞开。 通过讨论最后将问题转化
为: 求函数 f (a , b, c) = a 2 + b2 + c2 - 1 在条件 5 (a , b, c) = a + b+ c- 1= 0 的极值。并发现问题
3
的结论与条件 a , b, c∈R + 无关。 这就可以温故知新, 进一步掌握拉格郎日乘数法的应用。
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
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