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8 卷第8 期 地 理 学 报 Vol.68, No.8
2013 年8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ug., 2013
沈阳市居住就业结构的地理空间和流空间分析
修春亮, 孙平军, 王 绮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长春 130024)
摘要:以沈阳市为案例,使用 “六普”居住人口数据和 “二经普”就业数据,通过因子分析
方法进行居住和就业一体的综合空间分析。在城市尺度上的地理空间与 “流变量”视角下
“流空间”的比较分析发现:在城市地理空间表达上,居住功能的作用明显重于就业,但就业
功能对城市地理空间也有所表达,居业一体的空间分析仍然是有意义的;在社会构成要素的
分布上,传统地理空间仍有基本的规定性,居业空间结构中居住空间差异的分层明显,而就
业的集中度则高很多;文化精英在居住和就业方面与大众已经有所分化,由大学的建设和布
局所致,“单位”仍然是扩张中的大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之一;居住的空间扩展几乎是全方位
的,而就业的扩张范围则小得多,精英层的就业空间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和 “金廊”一带,导
致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城市空间结构中形成了 “居住扇”、“就业廊”、“流动圈”等几大
空间构造;大学和大学城、行政机关、金融等生产者服务业是 “流空间”的主要因子;在
“流变量”空间格局中,就业功能分布变化的 “去中心化”或 “多中心化”的趋势还不明显。
关键词:居住—就业结构;地理空间;流空间;流变量;因子分析法;沈阳市
1 引言
居住与就业一直是社会的基本需求,《史记·货殖列传》中即有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
甘其食而美其服”的表述。居住和就业更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活动,其空间配置对城市发展
和居民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关于居住—就业空间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如下一
些方面:① 居住的社会空间分析。主流的研究过程是通过因子生态分析法探求城市居住
(社会) 空间结构的主因子 (结构特征) ,归纳抽象简化模型,解析其内在的形成机理。最早
始于以帕克 (Park) 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借用生态学原理探讨城市问题,提出了社会空
间结构的3 大经典模型,即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霍伊特的扇形模型以及哈维斯和约尔曼
[1]
的多核心模型 ;之后佘弗克 (Shevky) 和贝尔(Bell) 等首创并完善了 “城市社会区”的研
[2-3] [4-5]
究范式 ;再接着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阶段,开始探讨社会空间背后的形成机理 。国
内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在转型期间的社会
[6-8]
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分异重构特征 ,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的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也有所涉
[9]
及 。② 就业的可达性分析。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基于GIS 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验证不
同邻里社区的就业可达性与就业率的辩证关系。易默思拉克 (Immergluck) 研究了地区就
[10]
业可达性与社区居民就业率的相关性 ;而赛恩乔智 (Sanchez) 则认为,就业可达性和公
[11]
共交通可达性与低收入失业者在规定时间内获得工作的几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
③ 居住和就业关系分析。常见的是居住与就业 (职住) 的空间不匹配(又称 “空间失配”、
“空间错位”) 研究,通过描述性研究和回归模型,借助GIS 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对
空间不匹配形式、作用程度、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美国表现为中高收入阶层居
业郊区化,而黑人和低收入阶层继续留在内城,种族歧视、通勤方式及城市空间重构、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