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行走在历史上地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docVIP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地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 ——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它北靠邙山,南对伊阙,东屏嵩岳,西依崤函,四面群山环绕,中为狭长盆地,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阳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最多的都城。洛阳,是雄踞东方,文明古国的古都,是中华文化的读本。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夏商时期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知道,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洛阳已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在市区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斟鄩打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夏代洛阳城位置 商朝时期的都城有两座,分别称为“东亳”,“西亳”,即现存的郑州商城和洛阳商城。商都西亳同样也位于偃师县,建于洛水北岸,坐北朝南。考古勘探、发掘揭示出偃师商城遗址分为早期小城和晚期大城。早期小城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小城中部偏南置宫城,小城西南部为府库建筑区遗址。晚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与此同时在宫城东北部修建了新的府库建筑群。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周朝时期 商王朝为周王朝所取代,周武王灭商后,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陕西西安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灭商而建的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地区建立了“成周”。“成周”建成之后,都城镐京改称“宗周”,“成周”与“宗周”同时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成周”更名“王城。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河南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但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可见成周的范围不小。 从华夏地理的角度来说,洛阳恰好位于“天下之中”,即“五岳四渎”的核心位置。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国家的都城刚好位于其控制区域的核心,不仅体现了对周围领土控制的优势,也表现出一种居中而治的象征性意义。而此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选择洛阳为都,从这一时期开始,洛阳作为国家的核心,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及发展的源头。 东周王城图 汉魏时期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秦、西汉之间,城市的发展,是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当时虽以长安为首都,关中为根据地,在洛阳却建了许多宫殿、武库为前哨据点,借以控制全国,所以洛阳仍不失为中原一大都会。 西汉初为了选择都城,曾有一番争论。结果是以洛阳的地理形势不如长安的险要,因而没有被选为都城。这里只设了个河南郡,虽是一郡,而治所却仍然是一个大商业都会。在西汉末年灼战乱中,洛阳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至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复国时的根据地在南阳,因长安已残破,便在洛阳原成周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修筑建都。这个时期的洛阳都城,继承了我国汉长安那种以宫室为中心,南北轴线的布局手法,并对以后魏邺城的规划建设起了很大影响。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公元220年至264年,曹魏王朝建立。曹王认为洛阳地理条件好,又建都于此。在汉之故址重建新殿,在城北大营园圃—芳林园。传五主,计46年。以后司马炎代魏自立为西晋,传三主,都在此建都,续有兴建。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又遭长期战乱兵炙,这座都城又再次被毁。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在汉、晋洛阳城基础上加以扩建。汉魏宏伟的洛阳城就在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后又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西魏都长安,东魏在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由洛阳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 北魏洛阳城布局特点是宫城居于城之中央偏北。宫城南门外的铜驼街是宽广的一条御道,直通宣阳门。道两旁均为中央机构和社搜、祖庙等重要处所。以这条御道为骨干建置东西、南北端直的街道。街道两旁则是方三百步的里,共有二百二十座里卿。这是百姓以及达官贵族居住的地方。商业则另有区划。商业集中的大市、小市、马市和四通市都在城外,靠近河流和水渠,并在大道之旁,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活动都是便利的。 北魏洛阳想象平面图 隋唐时期 隋

文档评论(0)

linlin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