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 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80年代中 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
PC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
PC
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
把握。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 入成熟期。本文主要就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情况 作一个述评。
关键词:《西厢记》;大陆;研宄;二十年述评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 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诞生那天起就吸引了无数观众和专 家学者的眼球。《西厢记》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 题。赵春宁在她的《20世纪(西厢记)研宄述评》一文中曾 把《西厢记》百年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个分析,认为可以划 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 1908 — 1949)、拓展期(1949一 1966)、停滞期(1967 —1976)、兴盛期(1977年以后)。其划 分的标准主要是研宄论文和专著的数量,有一定的科学性 因为这在很大意义上表明它受关注的程度。《西厢记》的研 究成果斐然可观,从197 7年至2000年《西厢记》的研宄 成果共计552篇。尤其是80年代以后二十年间的文字总量 远远超过了前七十年的总和,研究专著已近20部,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
近二十年来《西厢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 方面:
一、夯实传统、注重考证
考证是一个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是学者们最注重的一 项基本功。
首先表现在对作家和剧中人物的研究方面。包括作家 生平、剧中人物的出处。关于作者之争经过30年代至60 年代的反复讨论。终于尘埃落定,认为非王实甫莫属。尽 管80年代中后期蒋星煜等学者对此问题又有新的看法。以 为“王作关续较为可信”,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同“王实甫 作”这一说法。重要的研究专著主要有潘兆明《王实甫与 西厢记》(1980)、孙逊《董西厢与王西厢》(1983)、王万 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1990)等,论文有李毓珍《关于 王实甫》(1991)等。关于剧中人物的研宄是一个经久不息 的话题。张人和的专著《谈(西厢记)的人物》(1981 )、段 启明《(西厢)“三幻”同名人物性格辨》、(1981)林文山 《论红娘》(19 86)、许总《崔鸾鸾家世及行踪辨证》(X X)、 孙鸿亮《崔鸾莺何曾作胡女》(XX)、陈诏《再谈崔莺莺绝 非胡姬》(XX)等文章在研究人物时带有很强的考证色彩。
其二,表现在对文本的考校、注释方面。在注释、校 点及资料的整理方面等方面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张燕 瑾、弥松颐《西厢记新注》(1980)、祝肇年、蔡运长《西 厢记通俗注释》(1983)傅晓航校点《冠华堂第六才子书西 厢记》(198 5)、张国光校点《金圣叹批本西厢记》(1 986)、 王季思与张人和合编《集评校注西厢记》(1987)、霍松林 《西厢汇编》(1987)、傅惜华《西厢记说唱集》(19 87)、 傅晓航《西厢记集解》(1989)、贺新辉、朱捷《西厢记鉴 赏辞典》(199 0)、张人和《(西厢记)论证》(1995 )、蒋星 煜《明刊本西厢记研究》(1982 )、《中国戏曲史探微》 (1985)、《西厢记考证》(1988 )、《西厢记新考》(1996)、 《(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1997)等。蒋星煜《西厢记的 文献学研究》(1997)贡献巨大,先生这十七万字论文主要 是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一) 三十多种明刊本《西厢记》的大致的系统和异同 之点。彼此在曲文、批校、注释、著录、插图等各方面的 关系。
(二) 《西厢记》的独特体例以及和南戏的关系。
(三) 《西厢记》形式上的差别影响内容的问题。
(四) 探讨一些名家批注本的真伪问题、探讨一些仅存 的《西厢记》的残本与残页、探讨一些仅有记载而尚未发 现的明刊本。
(五) 比较详细地考证了明刊本《西厢记》某些过去不 甚知名的批校、注释、刊行者,如张深之、余泸东、徐笔
崛诸人的生平事迹。
二、综合性研宄大大拓展了新的领域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成就的研宄上。前一时期尽
管有关于《西厢记》语言的论述,数量极少,而从1980年 至1990年发表在各类期刊上有关《西厢记》语言方面的文 章就有三十二篇。是建国十七年间的十倍还多。它们有的 是语言赏析、典故解释。有的是对方言、修辞、语法等语 言学问题进行探讨。周义方的《论王实甫(西厢记)叠词艺 术的声律美》从声韵的角度挖掘《西厢记》的艺术美,朱 恒夫《西厢记语言的动作性》从舞台演出的角度肯定了 《西厢记》语言中包含的形体动作、表意动作、描景动作, 使这个作品“具有很大的舞台实践意义”。艺术方面也存在 着和语言相同的情况,关于其喜剧特色、人物心理、戏剧 冲突、情节结构,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