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附录 工业遗产知识(置于书页眉角)
工业遗产保护历程——从世界到天津
工业遗产保护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成果。早在19世纪末叶,作为工业革命发生地的英国就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1955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M·里克斯(Michael Rix)首先提出了“工业考古学”这一概念,它标志着专业化的工业遗产保护的诞生。
何谓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指出:“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场、提炼加工厂、仓库、能源生产转化利用地、运输和所有它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教育场所等。”工业遗产研究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时间范围,同时也探索其早期前工业及原始工业的根源。”
日渐发达的工业考古学的理论研究和调查活动促进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实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兴建了一批保存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其二,保护了一批不可移动的工业遗址,如矿场、铁路、运河、炼铁炉遗址等。
自20世纪6、70年代开始,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在德国、法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并日益呈现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潮流。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在英国铁桥峡谷博物馆举行,来自有关发达国家的6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宣告成立。
进入90年代,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加速来临,工业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位置更加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先后研究了“世界遗产桥梁”(1996)、“作为世界遗产地的铁路”(1999)、“国际煤矿研究”(2002)等工业遗产类型。
在国际活动中最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7月10—17日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第12届大会,会上制订了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它是迄今为止有关工业遗产保护最权威的文献,也是各国进行保护活动的指南。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更将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保护工业遗产”,这标志着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进入了新阶段。
据统计,截至200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有57处,分布在28个国家。
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历程最初是一种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并没有在主观上区分是否因工业遗产而得到保护。某些古代工业遗产得到保护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这些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始于1961年,距今已过50年。由此观之,事实上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大致相同。但以保护工业遗产为目的的国家实践应该是2006年的事情,其标志就是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以及此前的4月18日在江苏无锡举行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这个论坛上通过了中国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会后,国家文物局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此后,工业遗产的概念在文化遗产保护界迅速传布,特别是2007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首次将工业遗产列为普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认定标准和价值评估体系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但是,总的来看,由于工业遗产保护理念传入中国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如何看待历时性不长,外形不甚美观,而且不久前在城市中还比比皆是的这些遗产,尚存在一定的认识问题,社会各界还不能像重视古代建筑、陵墓等那样重视近、当代工业遗产。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上海就调查并公布了60余处工业建筑。1989年上海确定的第一批61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就包括2处工业遗产。以建立创意产业园的形式保护工业遗产是上海的一大特色。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利用了部分老厂房作为展示场馆。进入新世纪,北京、沈阳、武汉、青岛、无锡等城市也纷纷开展了工业遗产的保护活动,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转型发展。
天津的工业遗产植根于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黄金”时期和沦陷时期。1947年的一次工业普查表明,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天津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当年天津有一定规模的工厂1211家,职工人数为65734人,均居全国第二。到1949年,天津市共有工业企业4708家。
纵观近代天津的工业遗产其特点有四:其一,年代较早。与中国工业化几乎同时起步。其二,持续发展。在中国工业化的各个阶段,天津工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三,地位重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