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影像诊断.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脾 脏 肿瘤 CT 诊 断 脾脏是免疫器官, 血运丰富, 肿瘤的发生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等。根据病理类型,分为4 类(1)类肿瘤性病变:非寄生虫性囊肿和错构瘤;(2)脉管源性肿瘤: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包括淋巴管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3)淋巴源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瘤、滤泡假性淋巴瘤、局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炎性假瘤;(4)非淋巴肿瘤:包括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畸胎瘤和卡波西肉瘤 国内学者提出以下分类??血管来源;?? ???? 淋巴组织来源;?? ?? ?? 胚胎组织来源;神经组织来源;?? ???? 其他间叶组织来源,如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及平滑肌组织等;类肿瘤病变?? 如创伤性囊肿性假瘤, 炎性假瘤等 CT 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数目、密度, 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发现平扫呈等密度的病灶, 还可以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 脾脏良性肿瘤的CT诊断血管瘤淋巴管瘤错构瘤 脾血管瘤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约占脾脏原发良性肿瘤的50%。(尸检发现率0.3%-14%)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或出现左上腹疼痛、肿块、DIC等。大的肿块有破裂出血可能,但较少见。●病理上脾血管瘤常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隙组成。 脾血管瘤可以多发,也可单发。瘤内可有栓塞、出血、纤维化、钙化成分,生长速度一般较慢。 CT表现平扫:1、均匀的团块,常较小, 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有清晰的边缘2、多囊性团块, 多较大, 一个与残余正常脾密度相等的肿块内多个水样密度区。3、部分有斑点或环状钙化增强扫描:意义重要 既往多认为,脾血管瘤的增强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 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但不少病例报道:脾血管瘤早期不强化, 由于脾实质强化, 边界更加清楚, 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等密度强化。(背景不同)特征性征象延迟期等密度强化。平扫 脾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是由增生的淋巴管所构成。●先天性或继发性 ●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颈部、腋窝,腹部少见,发生在腹部多位于肠系膜、胃肠道、后腹膜、脾、肝、胰等处。●脾淋巴管瘤中青年多见,症状不典型。 淋巴管瘤囊腔的壁衬以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伴有增生的平滑肌。囊腔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腔内主要是淡黄色澄清的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 淋巴管瘤分为三类: 单纯性淋巴管瘤: 由密集细小淋巴管构成 海绵状淋巴管瘤: 由扩张呈窦状的 较大淋巴管构成 囊状淋巴管瘤: 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 CT表现:1、脾脏增大;2、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病灶,可为水样密度;如病变内蛋白含量偏高或继发感染、出血则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3、有时可见钙化 ;4、增强扫描:脾脏正常强化,淋巴管瘤区不强化,两者对比清楚。 囊壁和分隔可强化。 海绵状淋巴管瘤女,23岁,发现脾脏肿物5天。体查无特殊。脾脏错构瘤 又称脾瘤、脾内副脾、脾结节增生、脾腺瘤、脾纤维瘤等 为孤立性肿物,少数可多发 发病年龄以中年多见,无性别差异。患者多无症状,偶然发现可与其他器官错构瘤伴发也见于结节性硬化患者 。脾错构瘤是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成,即为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大体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无包膜病理上分四种类型: 纤维型 血管型 淋巴型 混合型(多见) 易漏诊,注意轮廓CT表现:平扫 1、单发、偶可多发肿块,位于脾内或包膜下。等或稍低密度, 部分病灶密度混杂。 2、较少发生囊变坏死, 仅极少数以囊性变为主。 3、脂肪和/或钙化密度 特征性表现。增强: 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并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强化, 延迟期密度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 脾脏恶性肿瘤CT诊断 淋巴瘤 血管内皮肉瘤 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其中,原发性脾恶性肿瘤根据组织起源不同主要分为3大类1、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中包括何奇金及非何奇金淋巴瘤等。此类占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 /3以上, 属于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一种, 而恶性淋巴瘤晚期累及脾脏则不属于此范畴。2、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如脾血管肉瘤( 又称恶性血管内皮瘤) 等。?? 3、起

文档评论(0)

renwofei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