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自願性案主 「非自願性案主」的處遇關係(1) 定義: (一)案主受到法律或身體上的強制性而被迫 與助人工作者維持關係。 (二)雖然專業關係並非當事人唯一的選擇, 但是如果選擇拒絕會付出更高的代價。 (三)案主自覺其在專業關係中處於相對劣 勢,或是不利的地位。 「非自願性案主」的處遇關係(2) 特色: (一)被強制性- 依法律或法庭的命令而必須接受處遇。 (二)無意願- 並不覺得自己需要專業的協助, 而不接受自己是受助的角色。 認知到自由價值的損失程度、被公權的強制侵入其生活的程度及被命運擺佈的無力感,會突顯案主的非自願性表現強度 「非自願性案主」的處遇關係(3) 助人工作者對案主未來生活目標的主導性、強制性與決定性亦會影響案主對非自願性的覺知 「非自願性案主 」 -不僅是角色身分 -更是助人關係的動力問題 視「抗拒」為常態(1) 由於處於被迫接受協助,「非自願性案主」極有可能對助人工作者的專業介入表現出敵意、憤怒、以及其它種種抵制性的行為。 案主出現哪些行為易被視為「抗拒」? Rooney(1992)主張 案主的抵抗與阻撓是 - 「自由權利被剝奪」 - 「權力關係不平等」 視「抗拒」為常態(2) 助人工作者應以開放的態度處理「非自願性案主」的「正常性抗拒」,視其為案主確定主體性的方式。 以「權利剝奪」與 「自主需求」的角度同理「非自願性案主」 工作者面對「非自願性案主」時本身的態度、情緒和壓力都需要有所調適。 視「抗拒」為常態(3) Brehm的反彈理論(Reactance Theory)強調 處理非自願性案主時,應強調選擇性、定契約、恢復自由及保持案主某些現有行為等原則,而與社會工作尊重案主的理念相一致 權控關係的實然性 在 「權控」的基礎上,助人工作者如果期待「非自願性案主」的信任、對自己助人角色的認同,以及在真誠的關係中共同面對問題,皆是不容易做到的。 助人工作者需要有對「權力關係」的認知與敏感,以及對自身「權控角色」的身份不斷進行覺察與反思,知道如何善用而不濫用「權力」的資源。 助人工作者不只以權力做為手段,而是與「非自願性案主」共同評估權力機構可協商與不可協商的事實,協助其發展可選擇與改變的空間,從而訂定雙方共同工作的目標。 與「非自願性案主」之工作關係是建立在機構、案主與工作者三邊的互動,由於三邊皆掌控著若干權力,但以機構較大、案主較小,因而非自願性案主的抗拒,乃是一種對制度與機構的權力鬥爭。 助人工作者的價值眼光與「文化差距」才是「問題」;建議助人工作者該要成為一個「權力仲介者」(Power Broker),在多元價值中扮演積極性的角色,拉近異文化間的距離,所以應該以「取得信任」做為工作的首先目標。 輔導策略應以:三邊權控關係(公權、文化權與專家知識權)與三種工作關係(療傷、夥伴與教導)為主要考量。 工作者的角色界分 專業工作關係,經常會感受到執法的控制性角色與助人的輔導性角色與立場上的衝突與矛盾。 執法的控制性角色與助人的輔導性角色最好能由不同的助人工作者擔任,甚至由不同的機構負責。 擔任輔導的工作者與負責個案管理的工作者兩個角色功能加以界定,而負責輔導的工作者應扮演「多功能複合體」角色(包括:心理輔導者、倡權者、控制者、資源提供者的角色等) 會談技巧的重要 Glasser所創的現實治療法以發展「共融性」(involvement)為治療關係的策略,成為協助社會偏差與情緒困擾責少年的有利方法。 何謂「共融性」 ? 工作初期會談語言的使用對於建立關係的重要性,而建議助人工作者應避免在會談過程中,過度關切被權力機構所界定的「問題」(暴力、虐待、性侵…),避免道德判斷、批評案主行為、給當事人超過工作者自身能力權限的承諾、取笑案主、責備案主要失敗、給專制的見解。 五種會談方法: (一)諮商術 (二)協商術 (三)變構術 (四)增權術 (五)教導術 「非自願性案主」工作的特殊處境 「非自願性案主」背後,往往是一位「非自願性社工人員」 社工人員面對「非自願性案主」有多障礙包括: (一)來自工作者本身訓練的不夠,而以傳統的專業角度來看問題。 (二)來自案主本身對於處遇的抱怨、忿怒與不信任 (三)來自制度中的意識型態,帶來與案主與工作者的對立。 (四)案主本身環境條件的限制,使其參與處遇的動機更為低落。 台灣社工專業的發展,受到保護弱勢相關法令影響,使得部份基層助人者的角色從傳統、以當事人為中心、福利輸送式的工作型態→ 帶有公權力色彩、與當事人相對立場、社會控制性的處遇型態,助人者如何因應? 協助「非自願性案主」改變(1) 「提高意願方案」所提出的工作理念模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口服国产托伐普坦片治疗肝硬化低钠血症的疗效观察.doc VIP
- 工程制图习题集(第3版)钟宏民 课后习题答案解析.pdf
- (青岛2024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 2.1 制作电子班牌 课件.pptx
- 新华师大版7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2024年秋新版教材).pptx
- 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安装调试技术.docx
- 手册三菱q系列plc培训.pdf
- 富士达各功能电梯地址码(1)(1).pdf VIP
- 10S505 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pptx VIP
- 序篇 不忘初心(第一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 音乐鉴赏.pptx VIP
- 2025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精编知识点(新教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