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毕业论文.docVIP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 【作者】古 丽 娟 【关键词】李白;?苏轼;??天真执着;??通脱超然;??清新自然;??平淡古朴 【指导老师】李 胜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李白和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的两颗明星。后人尊称李白为“诗仙”,而苏轼也被尊称为“坡仙”。在我国文学史上被冠以“仙”的尊称的大概也只有他们两位了。李白其人其诗一直广受关注,一直是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在海外,亚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李白早有研究,日本研究李白的历史尤为悠久。李白在西方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喜爱,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李白的学者越来越多,李白的影响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弱,相反越来越大。[1](p7)苏轼同李白一样,同为一代巨擘,历来被认为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其创作成就堪称北宋文学的最高峰。直到现在,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苏轼在海外也广有影响,不仅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苏轼研究有十分深厚的基础,在欧美文学界也不断有值得借鉴的成果问世。[1](p10)苏轼一向是赞誉李白并向之学习的,因而他们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比较两者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两者的相似和差异。 李白和苏轼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均为一个朝代的文学巨擘。李白是盛唐诗歌的典型代表,苏轼则是隆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他们同为蜀人,然而却一生时光都游历在外,终老他乡。他们均天才丰赡,少年得名,被后人视为天生才华的代表。他们同样受到儒、道、释各家思想的影响,同样“奋厉有当世志”,有着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的实际行动。在个性气质上,他们都本真豪放、潇洒自由、乐观旷达。 他们都具有忧时伤国、济世爱民之心,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面对黑暗的政治和祸国殃民的当道人物,怒目以对,刚正敢言,不因个人利益和安危而退避,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主张、原则,尽管在人生旅途和宦海生涯中饱受打击、磨难,依然是非分明,守正不阿。 尽管李白和苏轼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两个仍然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两者的人生态度以及由此导致的诗歌风格的差异。 一、 人生态度:天真执着与通脱超然 ????李白生性真率豪放,一生自然本色,以天真而执着的态度面对世界,似乎未经历练陶铸,没有掩饰。他的那些愿为宰弼的大话,有些幼稚可笑,但都是他的真实想法。[2](p2)苏轼的性格豪迈旷达,几经宦海沉浮,颖悟人生。因此,苏轼常常显露出一种游戏人生的成分,不时表现出幽默讽刺调侃的一面。 两者都处于逆境的时候,李白真而放,因此遭遇不平、身陷囹圄时,是悲愤,是发泄,是狂呼:“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万愤词投魏郎中》)。苏轼旷达,在遭受打击惊吓之后,能以通脱超然的态度对待逆境,有时不妨自我调侃和解嘲。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序言中就曾这样说: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3](p2) 李白自信、天真、狂傲、仗义。他对待人生就像一个在炎热夏天玩耍的孩子,不愿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他通体透明,不躲不藏,无遮无拦,潇洒的做人,潇洒的做事,潇洒的作诗。想做官了,他就说“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南陵别儿童入京》);做不成的时候就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苏轼认为人的得失沉浮组成了人生不定的和漫长的持续过程,主观意志不能完全左右,因此他主张采取随缘自适、超然于物外的态度来抓住新的希望。他的一生从满怀信心的追求政治抱负的实现到淡化功名意识而追求精神满足,对人生采取一任陶铸的态度,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超越现实与自我的精神追求过程。 时代背景、家庭出生、思想影响、人生经历都是形成人生态度的关键因素。以下将试着从上述几方面论述两者人生态度形成的原因: (一) 时代背景 ????盛唐和隆宋,显然是有极大差异的两个时代。盛唐是一个真正开放和国力强大的时代,广大世人洋溢着自信和建功立业的精神,主体的自觉意识较强,其行为的自由度也比较宽。开元、天宝时期,是大唐帝国的全盛时期,经过一个世纪的治理和发展,唐朝出现社会稳定,经济高度繁荣,思想自由活跃,国势空前强盛的局面。盛唐时代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宽松给了士人开阔的视野胸襟,鼎盛时代的气魄精神又激发起士人强烈的功名之心。但尚武轻文的唐代,进士录取的比例仅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大量人才被排斥在朝堂之外。盛唐十几位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杜甫等,都流落于草野之间。建功立业的理想同入仕艰难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士人普遍的失望、愤懑的情绪,但盛唐人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